小学中年级看图写话教学郑帅看图作文中根据篇幅有单幅图和多幅图之分,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课本中两者兼具,但画面较简单,直观,且一般以说话要求为主。三年级的课本中多幅画居多,且各幅画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情节性较强,以《离群的小鸡》为例,图画共四幅,第一幅图中母鸡带着许多小鸡出去玩,一只小鸡离开了大家。第二幅图中大树背后的花猫看见了,想吃这只小鸡。第三幅中母鸡发现了,连忙跑过来把大花猫赶走了。第四幅中这只小鸡回到了鸡群里。四幅图如果表达成文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要表达成文不仅需要构思,而且还需要想象与联想。因此,教师对学生关于图画之间的联系的引导既要科学,又要艺术,尽量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让他们自己去进行联系。此外,看图作文还有景物画和人物画之分,但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景画都是静止的,要通过想象才能动起来。低年级的学生对有色彩的东西和能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对静态的东西就并不一定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牵动学生的想象是十分关键的。看图作文,顾名思义,要求先看后作,但从视觉到文字的转变又是区别与其他类型作文的鲜明特征。一般认为,口语独白是作文构篇的基础,是文章的最初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就是“自己写话”,而看图作文则是学生先把所看到的转换成为自己的话,然后再写下来,在语言心理结构上起着双重改组的变化。因此,低年级看图作文中,要求学生“说”,必先让学生“看”,要求学生“作”,必先要求学生“说”,是必然的途径。新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且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前,小学生作文主要是那种“老师出题学生写”的传统方法,后来比较重视作文的引导,渐渐克服教师自发的,不系统的教学状态,但仍然是学生被教师在作文课堂中牵着鼻子走,失去主动性,或者是学生作文五花八门,经教师的批改后全都变成有高度相似性的文章,看图作文的教学也不例外,陷入了一种套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与丰富的想象力也就很容易地扼杀了。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能力发展特征,在看图作文训练中,“说”“写”互助,同时观察与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则根据教材课后练习的要求,观察图画,分析图画,展开想象,选点立意行文,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模式,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看图写话教学设计郑帅教学目的:1、培养写话的兴趣。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前段时间我们和大哥哥大姐姐玩游戏时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多媒体演示学生课外活动的画面)2、指名说说你看见了什么?3、由画中人回忆说说当时的情景。二、指导看图写话。(一)练习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过渡:课间是你们最开心的时候,对吗?你看,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打乒乓球的图片)1、练习说话。说话时要包括以下内容:(动画课件显示)(1)什么时候?(观察周围景色、人物衣着)(2)谁?(观察外貌、衣着)(3)在哪里?(观察周围景色)(4)干什么?(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2、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其中一位学生说的话。3、能用同样的方法说一说图上还有谁在干什么呢?4、个别交流,老师相机评价并修改。(二)你能说得比刚才的句子更具体吗?如何才能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生动?1、出示“比一比,看谁最棒”你说花,我说()的花。你说小草,我说()的小草。你说小燕子,我说()的小燕子。你说稻谷,我说()的稻谷。你说月亮,我说()的月亮。我还能根据事物的外形说几个比喻句,如:一棵棵大树像()。红红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