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页《黄河源》教学反思《黄河源》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没有出示一张源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像直观虽然简单,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能更简单的理解黄河源头的美。但是,这样抑制了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的能力和习惯,剥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的机会所以,我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费功夫的路——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批注交流理解画面,美文美读感受画面。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与批注紧紧结合在一起,检验学生想象的法子就是看他们的批注。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以我笔写我心”,每个人都有思考和抒发的机会,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练笔速度与能力。当然,其中也存在问题。有些同学无法通过批注来完整呈现自己的感受与文学的二次加工,有些同学的批注过于冗长,有些同学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法。让这些同学读自己的批注给其他同学听,很难让其他同学产生美的感受与共鸣而这一步做不到位和扎实,接下来的美文美读就没有了感情的投入,显得干巴巴的。那么这一步该怎样完美落实呢?我反思的结果是:应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做一做批注;同时,不应该仅仅只是学生小组自己交流批注,老师也应该挑选有代表性的好批注念给大家听。对于有许多感受和想法、但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书写的同学,预习时写批注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放松的环境去书写自己的批注,避免了因为过于赶时间而低质量的完成。对于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比较困难的学生,预习时写批注的好处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相应的文字多读几遍,从而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感受。老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好批注念给大家听,这样做有助于拓宽其他学生的思路激发其他学生的灵感、给予其他学生写批注的规范示范。另一处,学生用右手模拟黄河的环节中,许多同学做不出“流过草地”和“越过平原”的区别。这实际上是学生不知道“流”和“越”的程度不同。这里我应该有相应的点播。例如:把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位置,再让学生读一读。20×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