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培训心得清华大学—世界宣明会中小学校长以德治校专题培训心得我是宁夏南部山区偏僻农村小学的校长,2013年3月25日至29日我有幸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80位校长一起参加了清华大学—世界宣明会中小学校长以德治校专题培训。在为期一周的紧张学习培训中,我聆听了七位教授、专家、大师的讲座,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园、校史馆,这次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洗礼了灵魂,提升了素质,使我受益终生。这里,我谈谈个人短浅的体会,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一、梦圆清华,印象清华这辈子我没有去清华大学上学读书的机会,但我做梦都想去一次清华,去看一眼清华,因为清华大学是中国的一所百年老校、名校,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哺育了无数华夏儿女,影响了国家前进发展。今年的春天,3月23日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走进了清华园,圆了我期盼已久的梦,真正做了一次清华人。清华之美,早已耳闻。然而只有当自己真正置身于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到她美的内涵与底蕴。“水木清华”,水清而木华。清华园虽曾作为皇家园林,但丝毫没有一种皇家的恢宏与浩大,没有雕梁画栋,没有金碧辉煌,没有高大的宫殿,没有万顷碧波,只有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一池碧水,一湾荷塘;一行杨柳,一条幽径;一座闲亭,一尊塑像,仅此而已。然而这种看似简单与质朴却丝毫不妨碍她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美的震撼与触动,她美的自然,美的纯粹。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景物的背后都蕴藏着更为深层的人文与历史内涵,这些超脱于物质层面的精神特质,才是值得每一位拜谒着去追寻探访的。巍巍清华,百年水木,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更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就是那一洼不起眼的荷塘,有了朱自清先生的一声感叹,便足以使她令后人仰慕。神圣庄重的二校门、风格独特的大礼堂、古朴的清华学堂、粗狂硬朗的闻一多雕像、古老的日晷等等都印痕了清华的沧桑与厚重,这就是勤奋,就是自强不息。清华人的装扮朴实无华,为人厚道,这就第1页共4页是厚德载物。漫步清华园,赏景之余抚今追昔,细细品味品味其中的历史内涵和文脉书香,就能感觉到她深厚的底蕴和美。二、大师点化,受益终生在短短一周的紧张学习中,我聆听了七位教授、专家、大师的讲座,他们的讲解形象生动,幽默风趣,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我受益匪浅。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徐振明向我们讲解了《清华发展史及其传统精神文化》,使我对清华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了清华的百年沧桑,百年发展历史,深刻理解了清华深厚的底蕴。懂得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理解了其博大的精神和丰富内涵。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清华大学在教育史、科学史、学术史上所创造的杰出业绩,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的光辉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清华的沧桑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并赋予新的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的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兴衰变化,而一直能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张景浩讲解了《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方法与策略》,他以他当年任校长的黄村一小从一个薄弱的学校发展成为北京名校为例,详细讲解了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他的“科研兴校,专业引领”,“请进走出”,“扬起自信的风帆,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第2页共4页路”,“把领导当情人,把后进生当领导”等理念对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