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共享。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第1页共35页一、学问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验观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二、过程与方法结合美丽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育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实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第2页共35页的审美感受;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验观赏诗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探讨式教学教学时间:2课时第3页共35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假如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许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第4页共35页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动身,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想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想;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经常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悟、推想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第5页共35页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详细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观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探讨分析,老师刚好点评。)第6页共35页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宁静、放纵山林生活的酷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爽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予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志向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显明,因果清楚,且绘声绘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楚和谐的雨夜秋山图。第7页共35页(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原委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憧憬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探讨分析,老师刚好点评。)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观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悟到诗中的情趣第8页共35页(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喜闻乐见。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结归纳:在观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观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