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导入新课,引人入胜;鼓励质疑,巧解难点;文与画结合,感受领悟;迁移想象,激发创造等手段来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关键词:课堂教学激趣创造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否则就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呢?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语文课的导入,可通过多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创设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用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将其引向“乐学”境界。如:教学〈〈春〉〉一文,教师可先播放《春天在哪里》及其他有关春天的乐曲,然后让学生讨论听听音乐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口述自己眼里的春天,教师在加以小结:“每个人眼里的春天都是美丽动人的,那么春天究竟是由一些什么样的画面组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睹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的风采。”又如:教学第二册〈〈数字杂谈〉〉一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做有关数字的趣味游戏导入教学。1安阳市2007~2008学年教育科研论文二、鼓励质疑,巧解难点一篇课文,老师讲解得再透彻也总会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些疑问正是学生领域里的荒芜地带,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予解决。有一次,我讲完〈〈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后,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疑问:这首诗中对周总理的称呼为“你”而不是“您”?本来这个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回答,但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用“你”称呼说明周总理平易近人,在人民面前不摆总理的架子,总理与人民没有尊卑之分,表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真挚感情,另外这首诗是用热切的呼唤和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广场的回音来抒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的。用“你”既符合韵又便于大声呼唤和直接抒情,更具感人效果,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既解决了课文的难点,又突出了重点,效果很好。三、“文”与“画”结合,感受领悟这时所说的“文”指课文,“画”指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所画的画。“文”“画”结合就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的内容画出来,用视觉艺术去诠释语言文字,以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容,如教〈〈斑羚飞渡〉〉一文,可要求学生在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在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这是作画的基础。其次是把有关斑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2这是“文”“画”结合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创造: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图画把想象的内容表现出来。前者发现属创造性思维,后者属创造性实践。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在读与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四、迁移想像,激发创造迁移想像就是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文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如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教师可抛开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宇宙飞船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然后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想像此时地球的样子。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迁移想像中迸发创造的火花。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引进“激趣”机制,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参考文献:《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指导》《中学语文教材教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