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D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企业技术标准Q/YD14-013-2008代替Q/YD14-013-1998电机转轴表面缺陷检验规范2008-07-15发布2008-08-01实施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发布Q/YD14–013-20081前言本标准是依据TB/T1619-1998《机车车辆车轴磁粉探伤》,在Q/YD14-013-1998《电机转轴发纹检验规定》(试行)的基础上修订的,该标准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本公司生产的各种电机转轴表面缺陷的检验方法和验收标准作了具体规定,目的是生产精品,保证质量。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各种电机转轴。本标准代替Q/YD14-013-1998《电机转轴发纹检验规定》。本标准由技术中心工艺所提出,科管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技术中心工艺所本标准起草人:孙明学本标准经以下单位人员会签:技术中心牵引所:钟幼康技术中心风电所:刘荣强技术中心工艺所:王艳芳崔明瑞质量保证部:侯尚武驻厂验收室:李风会编制孙明学2008.06校对苗国民2008.06审核郭永安2008.06标审吕引条2008.06批准姬惠刚2008.07标记处数文件号签字日期职务签名日期职务签名日期Q/YD14–013-20082电机转轴表面缺陷检验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电机转轴表面缺陷的术语、检验方法和验收规范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电机转轴。2引用标准GB/T9445-200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和认证TB/T1619-1998机车车辆车轴磁粉探伤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3术语3.1裂纹由于应力作用而产生的不规则的裂缝。指在轧制、锻造、热处理或机械加工过程中,使金属的连续性破坏(或使原材料中存在的缺陷扩大)而形成的缺陷。在磁粉探伤中,其磁痕特征一般表现为两头尖锐,中间较粗,有的具有锯齿状,与轴向成一定角度。3.2发纹由于原材料中的微小气孔、针孔、金属或非金属夹杂物等,锻轧加工后被压扁、拉长,沿着金属延伸方向分布而形成的原材料缺陷。在磁粉探伤中,其磁痕显示比较平直、细长,宽度均匀,两头不尖锐,磁粉聚集不多,分布均匀,一般沿金属纤维方向分布。一般发纹肉眼不可见,而裂纹肉眼可见。用刀刃、指甲在工件上垂直缺Q/YD14–013-20083陷方向移动,一般有感觉或阻挡刀刃的是裂纹,否则为发纹。3.3横向发纹发纹延伸线与转轴轴线夹角大于或等于45°时为横向发纹。3.4纵向发纹发纹延伸线与转轴轴线夹角小于45°时为纵向发纹。3.5折叠锻造过程中由不同因素而导致的坯件表面产生的折叠现象,根据折叠表面熔合程度的不同,折叠可以有不同的磁痕特征,一般比较粗大。3.6夹杂由原材料遗传而来存在于工件表面或近表面的金属或非金属体积状夹杂物。当存在于近表面时,其磁痕显示会以裂纹的特征表现出来,但聚磁一般不够尖锐。3.7白点裂纹在锻件冷却过程时,由于承受不了氢释放应力的作用(一般冷却过快)而形成的内部裂纹,经机械加工暴露在工件表面。具有典型的裂纹磁痕显示,白点一般不会单个出现。3.8黑皮由于毛坯尺寸不够等原因导致转轴表面未加工起来的区域。4检验方法4.1探伤方法Q/YD14–013-200844.1.1转轴采用磁粉探伤(包括干法或湿法探伤)。4.1.2转轴磁粉探伤应在转轴最终加工表面进行。4.1.3转轴外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探伤。4.2探伤范围转轴全部加工表面(湿法探伤时对两端面在探伤后以目测为主)。4.3操作者要求探伤人员应按GB/T9445-2005的规定取得资格证书,并满足TB/T1619-1998的各项要求。4.4探伤设备使用的磁粉探伤设备应符合JB/T8290-1998和TB/T1619-1998的规定。5验收规范5.1电机转轴表面不允许存在的缺陷5.1.1转轴表面各部位不允许存在黑皮及由于裂纹、折叠、夹杂、白点和横向发纹引起的磁痕显示。5.1.2轴锥大端30mm内及过渡圆弧面、轴承位距外边缘20mm内,其它圆周表面轴肩边缘10mm内不允许存在纵向发纹引起的磁痕显示。5.1.3发纹宽度大于0.4mm按裂纹处理。5.2电机转轴表面允许存在的纵向发纹5.2.1对处于同一轴线上的多条发纹缺陷,当相邻两个发纹磁痕间距小于其中较长者四倍长度时,按一条计算,其长度为各条发纹磁痕显示长度之和。(缺Q/YD14–013-2008陷显示延长线的横向间距小于5mm的两条线性缺陷的磁痕显示按处于同一轴线考虑)5.2.2单个发纹的磁痕显示长度不大于4mm。5.2.3同一截面上允许的发纹数不超过5条。5.2.4在转轴表面14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