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实际都是化学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际上是讨论平衡移动原理在盐类水解平衡上的应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目标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为:层次目标学生分析达成方法知识与技能⑴能够知道哪些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已经掌握弱电解质的概念,熟悉常见的弱电解质。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得出弱酸盐、弱碱盐或弱酸弱碱盐能够水解。⑵知道盐类水解的本质;已经掌握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情况。通过分析,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⑶能够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已经掌握溶液酸碱性的本质是溶液中OH-和H+的相对大小。通过概括归纳,认识盐类水解的规律。⑷能够书写简单的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已经具备了离子反应的知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通过示例、练习活动,实现符号表征与微观表征的转化。⑸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由宏观现象分析微观本质,揭示原因。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得出结论→交流应用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⑴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1价值观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⑶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所选择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体验等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如下。教学模式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实验探究并提出问现创设情境电脑投影:侯德榜及Na2CO3相关资料回忆思考:Na2CO3相关知识及探究呈“碱性”原因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在认识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实验探究电脑投影:六种盐溶液分别呈什么性?实验:四人一组共同对六种盐溶液进行pH测定。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盐溶液可能酸、碱性的假设思考:对情景问题进行宏观分析,尝试解释,提出可能的假设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分析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讨论分析问题呈现实验结果列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组成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讨论交流每组间同学讨论后,进行公开交流结果。使学生能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规律探讨以醋酸钠溶液为例,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水的平衡移动角度去分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