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养成教育之“三观”□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赵克明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语文养成教育”是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规律与方法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在实施中必须树立“三观”,即课程观、训练观、效率观。一、非狭隘而大视野的课程观大家知道,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课程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进程、期限等。可是很长一个时期,一提及课程人们就想到教材,以至于认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这在纸质印刷时代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显然是非常狭隘的。课程研究告诉我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非纸质的,可以是教育者的也可以是受教育者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空间分布十分广阔。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它与其他学科又有所不同。学生进校前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习别的学科那样从零开始。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大量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每一个鲜活的人(包括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人)都是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彼此之间都会得到熏陶与影响,汲取语文学习的养料,因而,可以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上人的互动交流,既读有字“死”书又读无字“活”书,既增加语文知识的广度又增加人文内涵的厚度。有句话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固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材为范例,但完全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把学生放到“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去,让图书馆、文化廊、科技馆、博物馆、社区街道、农民新村、历史遗存、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网络平台等都成为活的课程资源,让社会、家庭、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全面启动,形成语文教育的网络与合力。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仅仅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中,也不局限于教材上,而是开放搞活,既能走进课本,又能走进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悟,扩大语文视野,培养语文“敏感”,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并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倡导“语文养成教育”正是着眼于生活即语文的视点,就是要把语文学习放到无限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以大视野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而绝不能狭隘地把语文课程资源等同于教材,也绝不能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时空内,更不能把语文学习视为考试的附庸,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二、非僵死而科学自由的训练观训练主要是通过指导和练习提升或掌握某种能力,把理念、知识变成一种能力,训练并非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度的,训练的内容并非单一艰深而是符合科学的,训练的形式并非简单重复而应是自由灵活的。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更是需要训练,但绝不是机械重复无限加码的做练习题。然而,如今学校里的训练一是过度,二是不科学,三是单一而僵化,出现了人人忧虑的“作业现象”,随处都能听到人们在议论孩子的作业,每个孩子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耗费在无休无止的作业中,所到教室都能看到书桌上堆叠如山的作业册,而且名目五花八门,像《基础训练》《知识巩固》《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