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1]纳西古乐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纳西“鬼才”宣科在演奏1历史沿革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宣科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神秘的纳西古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呢?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纳西古乐会现场古乐会上的三老人在云南丽江古城里,名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乐是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因此被经营者命名为“纳西古乐”。到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去年6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在《艺术评论》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对“纳西古乐”这一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进行了16页图文并茂的质疑,认为所谓的“纳西古乐”只是一种歌舞形式,称其为“古乐”是不合适的;而这种歌舞形式在文化渊源上来自汉族,把它归属于纳西族也是不合适的。“纳西古乐”完全是商业炒作行为,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歪曲和亵渎”。多年来在海内外苦心传播“纳西古乐”声名的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会长宣科认为《艺术评论》刊载吴学源此篇文章的行为侵害了他的名誉,旋即将作者和杂志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追究两被告的侵权行为;要求吴学源赔偿10万元,《艺术评论》杂志社赔偿112万余元。大研纳西古乐会会长宣科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2音乐特点3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听过这种三老古乐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纳西古东的古老和文明,而且还能体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纳西古乐虽然古老,但500多年来却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庄重高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对此,它不仅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1995年10月,丽江纳西古乐队应邀赴美国、比利时、荷兰访问演出,一度轰动了西欧,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其广播公司在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