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京哈线路基基床病害整治措施该论文范文是关于路基;基床;病害整治措施;研究的论文,请大家参考本文时不要随便复制粘贴,以尊重原文作者权益,如需代写论文或代发表路基;基床;病害整治措施;研究的论文,可联系ABC论文坊。前言随着我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铁路建设任务在土建行业中显得格外重要。伴随着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速、列车轴重、运量和列车荷载的增加,既有铁路路基、基床病害呈逐年增加态势,对铁路的行车安全及养护维修带来了不可想象的诸多问题。因此,既有铁路路基、基床病害的整治工作将成为维护既有线安全、高效、畅通运营的重点,同时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以下就哈局管内京哈线路基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治方案。1路基、基床病害类型及分析1.1路基、基床下沉基床土在水及动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或大面积软化下沉引起轨面下沉,采用加厚道碴维持轨面高程后,道碴下沉形成道碴囊,碴囊深0.5~1.2m,囊内积水,基床土呈软塑状。同时,基床软化下沉引起基床土及底碴从道床坡脚挤出,路肩上拱外挤,侧沟倾斜开裂。1.2路基边坡溜坍路堤由不合格的填料填筑,填料的夯后剪C、φ值较低,且边坡较高,边坡设计坡率大于路堤压实后填料的安息角,尤其是在汛期,基床土含水量大增,路肩处可发现大量纵向裂纹,边坡溜坍较多且非常严重,时常出现边坡溜坍至碴床边,严重危及行车安全。1.3路基、基床板结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石灰岩石碴形成大量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粉状物,容易引起水化反应。大量煤粉进入道床,充填了碴石空隙。各种金属设备摩擦所产生的铁屑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钙质胶结”与“铁质胶结”,对道床造成严重污染,形成一种十分复杂的新再生岩石,加速、加重了道床的板结。雨季来临时,发生水化反应,致使道床翻浆,稳定性下降。1.4路基冻涨在严寒地区,基床土由不合格的路基填料填筑,特别是冻胀性较强的黏性土,具有塑性大,不透水、雨季含水量大增,排水性较差引起路基下沉,冬季易出现冻胀现象,特别是各段落基床土填料不同,引起冻胀的幅度迥异,致使线路不平顺,造成行车颠簸、摇晃。2路基、基床病害产生的机理路基病害的产生和发展与路基填料的性质、地表水及地下水、列车振动荷载、土的动力强度特性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在列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基的渐进破坏主要表现为过大的塑性变形,累积到一定程度,路基填土出现塑性流动,产生路基病害。随着土的含水量增大,其动强度(即经过若干次循环加载后仍处于稳定状态的最大偏应力比)显著降低。因反复受到挤压和固结,轨道下方的路基土产生过大的累积塑性变形,形成所谓的道碴坑,以及轨枕下方的积水坑。尤其是在雨季,基床填土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动强度显著减小,致使道床工作性能急剧下降,导致线路产生严重的不平顺,影响行车安全。3路基、基床病害整治措施及效果3.1基床下沉外挤整治采用基床换填中粗砂和加铺土工格室,或加铺隔水土工布。清理基床陷槽并整平好基床表面,而后回填厚0.4-0.5m、宽7.6m的中粗砂,其中间铺宽7.2m,高0.1m(或0.2m)的土工格室。土工格室用联结器联结牢固,将中粗砂夯实整平,使道床厚度达到0.45m,并保持道床底形成4%人字坡,以便排水。路肩采用L型挡土墙进行加固,以增大侧向约束力。3.2路基边坡溜坍整治首先采用浆砌片石拱型骨架护坡,坡脚设一浆砌片石基础,主骨架厚0.7m(含0.1m碎石垫层),宽0.8~1.0m,间距4.0~5.0m,路肩为干砌片石并抹面,厚0.4m,并加设0.1m厚的碎石垫层,可畅通排水。同时拱圈内种植灌木,起到护坡、吸水及绿化作用,水害复旧工程采用上述措施,效果良好。通过几年的运营,线路轨面状态良好,路基稳定。3.3路基、基床板结整治接头处更换优质道碴,用花岗岩道碴更换石灰岩道碴加强接头处道床边坡清筛,保持排水良好条件对低坍钢轨接头全面焊补,改善钢轨接头状态。彻底解决道床翻浆、基床板结问题,关键在于改善基础条件,可全面起道增加道床厚度,全断面更换优质碴石等。另外,减少运煤列车的煤粉泄漏给线路道床造成的污染,有利于解决集通线道床板结、翻浆问题。3.4路基冻涨整治根据中粗砂具有非冻胀性的特点,在基床1.0~1.2m处换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