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取材妙招一二三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冯耀才我经常给学生说:“写作文就好比造房子,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造出怎样的房子,如果你有钢筋、水泥、很好的设计师,你就可以造出新颖独特的高楼大厦;如果你什么材料也没有,仅仅是拥有劳力,那你费很大的劲也只能造出低矮陈旧的茅草棚。”我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就要敢于摈弃陈旧的材料,大胆从现实生活中攫取溢满时代气息的素材,构建“摩登大厦”。如何把学生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习作之材料,我总结出四种方法:一、聚焦式选材。有的学生苦于不知写什么,提起笔来,或笨拙模仿网络语言,夹杂一些英语词句,写出不知所云的东西;或操起套话,肤浅地重复一些陈年道理;或矫揉造作,无端说愁道苦;或空想臆造,编出不着边际、流于表面的故事。如此种种,诸多弊端,大都源于从家庭到学校都是“圈养”,对社会无所体验,无所认知,缺乏一种敏感性。我们在训练学生作文时,评价要求上升到语文素养层面,要求学生要开阔眼界,融入时代感鲜明的素材,关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如北京奥运、抗击暴风雪、“藏独”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记得上次我们刚刚写了一篇以“低头”为话题的作文,有的学生就引入了刘翔参加奥运的材料,在写“欲望”话题时,又有不少学生引入三鹿事件。学生在作文中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焦点问题中选材,就会更多展现才情和个性的天地。二、蒙太奇式选材。简单地说,作文中的“蒙太奇”式选材,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素材巧妙地加以连接,组合成一个有机地整体,以表现文章的主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于是全中国展开了一场动人心魄的抗震救灾的战斗。如果要写这一场抗震救灾之战,以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其涉及面是非常广的,且不说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的支援行动,仅在救灾第一线,就有中央领导亲自坐阵指挥,有部队、武警和各地赶来的救援大军,包括各种救援队和志愿者;同一时间,在汶川、北川、都江堰,在各个地震灾区,同时展开了一场与灾难与时间争夺生命的大救援行动。这样一个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各地党政军民的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救灾大壮举,如果只停留在一个时间或者一个地点来写,只会是挂一漏万,无论如何也反映不出救援的全貌,自然也就无法体现文章的主题。只有采用时间与空间交错组合的“蒙太奇”技法,把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精心而巧妙地组接起来,使文章既有时间的“纵”向连贯,又有空间的“横”向平列,相互穿插交错,才能很好的表现文章主题。记得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课文,就是成功运用“蒙太奇”式选材的范例。三、反弹琵琶式选材。学生作文往往缺乏创新意识,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教师可指导学生从逆向方面来选材。选材上的逆向思维就是以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引起读者“新的感受”。鲜为人知的材料,符合一般人喜好新奇的心理倾向,使读者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和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写这篇作文,大多数同学可能从习惯思维去选材,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这些材料从正面入笔,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采用逆向选材,效果就不同。我们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里,但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对比鲜明,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击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个性特征。又如写《我的一家》,按习惯思维往往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从逆向选材,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样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林肯语)的开拓创新的精神。逆向选材,收到别出心裁的效果。四、嫁接式选材。牡丹花是花中之魁,花色艳丽,花朵硕大,枝盛叶茂,雍容华贵。但你可知道,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