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有效教学行为的选择1、如何选择有效教学行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演练谈谈自己的看法。答:(1)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特点目标决定手段,手段决定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以教学目标为转移的。教材的结构、内容决定了它所适用的教学行为,如实验要用展示,文字材料需要陈述,问题需要讨论等。有效教学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教材的深入挖掘(挖掘教材背后的内隐结构、价值教育因素等)。(2)学生的实际学生经验、经历是有效教学行为可资利用的资源。学生需要是教学效能提高的努力方向。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有效教学行为的评量尺度。(3)教师的素养条件有效教学行为源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的基本素养:道德人格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教学艺术高超、教学经验丰富等。有效教师与有效教学行为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确认关系、相互确证关系。(4)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师生身处其中的物理情境、心理情境的统一。教学行为与教学情境之间具有一种“内嵌式结构”。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召唤者与引发者,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具有一定的身不由己性,有效教学行为生成格式:“教师——教学情境——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对教学情境的干预、调控力度是有效教学行为的标识。(5)行为本身每种教学行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2、举例说明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适用范围。答:1、讲授行为:适用于集体教学。集体教学过程中,因为师生比例,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讲授行为来完成教学工作,这种方法较为传统,但知识点清晰,学生较为适应此模式。2、展示行为:适用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很多科目必须进行的一项内容,在实验教学中,高中阶段绝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对于一些实验操作与结果,需要教师进行演示,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此外,一些小组表现很优秀,教师可将他们的成果进行展示,这对学生也是鼓励。在有设备的情况下,学生上课期间有典型的结果时,教师爷可使其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同伴,不一定局限在实验教学。3、讨论行为:适用于具有一定经验、知识积累的学生。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但是,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有效,首先要看教师的组织能力与其问题提出的合理性;其次,对于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他们各自拥有的不同生活经验、课程相关知识开展讨论,因此合理的分组也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