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案例分析结合新课标和学校教学常规的要求,我选取了高一(必修2)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为我的“设计课”。本课堂旨在体验朱自清先生的行文特色,并介绍散文的鉴赏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散文特色,学习优美散文的写作方法和结构。这就需要全面把握与重点考察,找出学生情感与求知的契合点,并找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在学生看来晦涩难懂,不能产生阅读兴趣,更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与美的感受;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广泛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文素材,展示当时的历史现场,消除时代的距离和心灵的隔膜,以视觉效应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景。在这里,从真实事件和历史的深度思索中初步感受课文。接着,以问题探讨方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有关章节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感受句子。从解题来看,“荷塘之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就点明了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结构和描写顺序,在这些景物描写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浓厚而真切的情感变化过程。那么,对景物描写和情感句子的查找与归纳,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然后,以情与景为契机,根据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探讨课文中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清新自然的语言美和细腻流动的情感,其中涉及到写景描写的多种表现手法,比如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相宜、通感、博喻等手法。最后,以文中的相关句子组合成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句齐读与赏析结束第一课时。课后,为了巩固学习与更多的了解朱自清先生其人其作,以语文科代表为先导,选择阅读课题(如“与朱自清先生的时空对话”、“我眼中的荷花”、“月光情”等),并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开展自主对话与合作交流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