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王崧舟毫无疑问,“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并将“诗意”之魂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那么,语文教学的诗意来自何方、又该走向何方呢?我以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当来自以下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以及上述三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间产生的教学诗意。四个维度中,文本诗意当是其它几个诗意维度的基础和依凭。那么,文本诗意如何开掘呢?我觉得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在我看来,文本细读是方法,文本诗意是目的。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一.直面文本,体验原初的诗意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细读方法。不少老师平时备课的程序是很奇怪的,他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跟教材“见上一面”,而且是匆匆的。我们提出“直面文本”,就是要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背景资料,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这种晤面,应该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态,它是从容不迫的,而非心气浮躁的;它是闲庭信步的,而非走马观花的。它充满期待、充满欣赏、充满随时随地的惊奇和喜悦。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你才会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去直面文本,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诗意体验。举个例子,这是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段课文,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然后,出示一组填空题:“森林();河水();天空();空气()。”要求学生用上文中的词汇完成练习。填完后,教师说:读着这几组词语,你会有什么感觉?还让学生展开想像:假如你就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你还能看到什么?还能听到什么?学生说“我在小河里摸鱼”、“我听到了鸟叫声”等等,感觉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老师最后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带进去,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情境的想像和投入,自然也就读出了味道。评课时,大家对这一段的教学可谓“众口一词、赞不绝口”。后来,我提了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话中有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词儿——“早先有过”。如果按照刚才的上法,这个词儿是可以抠掉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似乎都是在“现在时态”中进行着,你看,森林还在、河水还在、天空还在、空气还在,当然,是指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事实呢?整个语境是坐落在“过去时态”的,一切都是记忆、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显然,当我们直面文本、直面言说的时候,“早先有过”这个词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为什么文本在一开头就要借助“早先有过”这个词,迫不及待地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拽回到历史的黑洞中呢?其实,通读整个文本,你就不难发现,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明确、高度统一的,这种基调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醒”。所以,整个文本的叙述自始至终一直是沉重的,甚至是压抑的,读下去你几乎看不到“亮色”,是那种窒息的感觉。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文本意欲何为?我的解读是,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用心良苦。在一种高度沉重、高度压抑的情感和氛围中,促人警醒,催人反思。这种看似残酷的言说,正是作者的大悲悯、理性的悲悯,这是文本最为原初、也是最为深刻的诗意所在。而这种诗意,从文章的第一段话,不,是第一句话开始,就已初露端倪了。我曾经再三表白,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硬生生贴上去的标签,诗意一定源自文本内在的结构、内在的情怀。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散步的姿态去直面文本,去发现和体认文本带给你的诗意,而不是教参或者别的什么人强加给你的所谓的诗意。体认到这种来自文本本身的、鲜活的、原初的诗意后,你就会对这一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