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三堂必修课听名师所作观摩课,常令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做到“要把金针度与人”,结尾追求“能探风雅无穷意”……此外,诸如不同内容的全盘调度,重点非重点的合理统筹,难点的适当分散,疑点的巧妙处理等,缤纷亮点常令人目不暇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行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而言,聆听了名师的优课后,对教艺的雕琢就不应只是空洞的憧憬,而应是实在的践行。我们必须思考,到底如何才能逼近此种境界?笔者认为,简而论之,有三堂“必修课”需要我们攻读与修炼。第一课:教学设计——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隙宽当前,一提到教学设计,大家都觉得这似乎和现场生成的理念相冲突了。其实,没有充分的课前设计,你碰到突发情况时只能乱作一团或搪塞一阵而已,生成会有高质量吗?王崧舟老师曾说:“一些青年教师以为特级教师的教案也只那么几个字,其实他们写在脑子里的远比写在纸上多得多。即使是现在,我本人在课前也常把能想到的都写下来,有时甚至包括大量预想中的对话……”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单是课始阶段的设计先后就有九稿之多。那次,当窦老师用“感觉不错”的第八稿在进行观摩教学时,课堂上发生了新情况。在学生在读开头《合欢树》中的一段时,她忽然发现这一句:“母亲活得太苦了”。于是灵机一动,让学生就此句来谈感受,然后下面的教程就以句中的“苦”字展开。这一设计最终成为了让窦老师兴奋至极的第九稿。窦老师后来说:“至今,这九个开头设计保留在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的,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问题、新收获,就应该记录下来作进一步地思考、完善。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终生教学的事。”去年我接手《少年闰土》一课的观摩教学任务,原先我设置了“()的闰土”这一问题情境。但是试教下来,却让人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不够“过瘾”。问题在哪儿呢?原来闰土多年来已成“年少有为”的“高、大、全”式人物,几乎就是能干、聪明、勇敢等的代名词。而我的教学因为也是顺着这条线展开的,故而学生的解读虽“到位”,却很难说真正就是“自己”的。那么,怎么“突破与深挖”?后来我查阅了不少评析闰土形象的文章,终于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那就是——立体化认识闰土!原先的研读专题“()的闰土”虽保留,但却又暗中链接了另一个颇具挑战味道的问题进行相机“补位”,即,“闰土有没有‘不足’呢?”这个“补位”的问题的实录如下:师:同学们,和闰土一比,“我”确实是一个“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井底之蛙”。可是,闰土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如“我”的地方吗?生:我觉得闰土虽然有自己拿手好戏,如装弶捕鸟、看瓜刺猹等,但他刚到“我”家时,非常害羞,这说明他也有胆小的时候。生:书上写闰土跟“我”说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说明他也有不少不知道的事情,就跟“我”叫不出那些鸟的名字是一样的。生: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师:好一个“闰土也像井底之蛙”!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真不简单。同学们,你们想给闰土什么建议呢?生:“我”从小生活在城里,见过一些大场面、新花样,而这些,闰土说不定1听都没听说过,他也需要好好“补课”。……师:同学们,怎样才不会成为一只井底之蛙?让我们记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对闰土作另类“别解”,这不是对经典的随意冲击,而是对人物的深度透视,也是对学生解读能力的敲打锤炼。或许,正因如此,解读才更深刻,教学才更完整,人物也才更真实!我的课虽然不是窦老师参与设计的,但是,从源头上而言,的确也是受了她《秋天的怀念》的“磨课”故事启发的。启功先生有论书诗:“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隙宽。”这虽然说的是书法,但其实也同样适宜于形容上课。教师如果没有心底的周密细致的“黄金律”,哪有课上游刃有余的“骨隙宽”?实际上,对教师而言,只有有了课前的精妙设计,才会有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