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性是强军进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要做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几天,政委围绕“充分认清‘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授课辅导,让我们对“四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今天我就“有血性”这个专题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一说到“有血性”这个词,大家脑海里自然而然会浮现出许多画面,王成大喊“向我开炮”、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毅然扑向敌机枪眼等等,这些都是有血性的典型代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血性成为我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特有的优势。然而处于长期和平环境,从温室中成长起来,我们许多官兵血性不足的表现比较突出,有的看见血就害怕,有的连杀鸡宰羊都下不去手,还有的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住一点累、受点委屈就打退堂鼓等等。还有许多同志对血性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从前段时间的思想调查看,一个是,搞不清什么是“有血性”。有的战士把为朋友两肋插刀、蛮横冲动当成有血性的表现;另一个是,看不清“有血性”的作用。有的认为在信息化战场,血性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再有血性也敌不过飞机导弹;再一个是,弄不清“有血性”的来源。有的官兵把有血性归结于性格原因,认为血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有的认为血性是在困难危险面前自发产生的。针对一些官兵血性缺失的现象和模糊认识,今天我就以“有血性是强军进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要做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题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血性这个话题。主要讲三个方面问题。一、讲一讲军人“有血性”的内涵血性,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刚强正直的气质”;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刚强果敢、勇敢无畏、热诚的性格”。这些解释是血性笼统的表述。对于军人来讲,血性有其独特的内涵,历来被兵家所推崇。古代兵法讲“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孙武提出“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这个气就是军人的锐气、虎气、豪气、霸气、勇气、胆气,就是军人的血性。对于革命军人来讲,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的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些论述生动而准确阐述了血性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把握五个关键词。一是求战。能打仗、打胜仗的前提是尚战、敢战,军人的血性首先表现在闻战则喜的使命担当。我们旅被称为先锋部队,就是因为始终有闻战则喜的求战欲望和永不服输的争先劲头。体现在战场就是勇争战机、勇打主攻。红七连红旗插上镇南关就是典型的事例。1949年12月,某部奉命向镇南关发起进攻。战斗中,为了粉碎敌人借助高墙险关稳住阵脚的阴谋,某部战士不吃不喝,一路猛追猛打,连夜逼近镇南关,6小时内急行军75公里。一路上,被追垮了的敌军到处都是,逃窜的散兵跪在路边举枪投降,有的体力消耗殆尽跪都跪不稳,干脆倒在地上举枪投降。12月11日18时30分,经过浴血奋战,红7连首先杀进镇南关,将红旗插上了高高的镇南关城头。体现在平时就是勇敢争先,勇争第一。无论什么任务,拿铜牌不行、拿银牌不行,非拿金牌不可。原警侦连的“特战精兵”阿呷石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从一个不识汉字不会讲普能话的彝族青年,靠着勤奋和坚持在部队转了士官入了党。2013年参加全军“砺刃—2013”特战比武选拔,特战课目基础薄弱的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十米基础攀登第一次成绩比合格成绩多了1倍时间,为了迎头赶上,他坚持每天加训,手掌和脚踝被磨得血肉模糊。最终,凭借过人的毅力和执着,最终作为军区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全军比武,和队友一起过关斩将,获得3金1银1铜5枚奖牌,并荣立一等功。“行不行”之前,首先面对是“敢不敢”,血性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任务面前当仁不让、两强相争舍我其谁、笑傲沙场有我无敌的决心和勇气。二是亮剑。“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电视局《亮剑》中李云龙的这句话,道出了逢敌亮剑这种豪气的内涵。6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让美军心胆俱碎,靠的正是这种狭路相逢、敢于亮剑,有我无敌的豪气。我们旅在集团军编成内,打响痛击美军第一仗就是其中精彩的表现。这一仗,就是首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