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对于农业的扶持政策,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在逐步上升。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了,农业成为了污染比较广泛的行业,因此,新农村的建设迫在眉睫,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环保农村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合理模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降低了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国民的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健康发展。1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人均耕地资源的面积比较少,目前处于紧缺状态,可用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种植非常不合理。由于土地较少,但是又过分追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出现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而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资源及水资源遭到污染,土壤板结,使得农业耕地无法实现可循环使用的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1]。这些行为直接遏制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或农药超过世界平均水第1页共4页平的2倍之多,很多在市面上售卖的蔬菜水果,几乎都含有严重的农药残留,农村的自然水源也遭到的污染,农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的威胁。2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农村的环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脏、乱、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2]。2.1农业生产污染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耕地面价在不断的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农药和化肥的有效使用率降低,而且使得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3]。其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薄膜,但是却没有做及时的收集处理,这些薄膜存积在土壤中,其可降解期长达200多年,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白色污染,能够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影响,阻碍土壤的水肥运移,造成农作物减产。此外,对农作物的秸秆不能有效的处理或再利用,随意堆放秸秆或者焚烧秸秆,是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水体以及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2.2居民生活污染居民的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以及粪便不能够有效处理,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的方式也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我国农村目前基本都是采用燃烧煤炭或者木材来获取生活基本能源的,这些材料在燃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农村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农民小规模养殖的家禽家畜的排泄物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3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模式3.1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要树立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理念,在种植和第2页共4页养殖的过程中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4]。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减少化学肥料、药品以及农用薄膜的使用,种植业可以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禽畜粪便来进行农家肥的使用,而养殖业可以利用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或作物来饲养禽畜,优化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