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国史”有感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政府对中央革命根据发动了四次围剿战争,从国军和红军的实力对比来看,国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依常理而言,其胜利几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但红军依托根据地,利用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正确的军事指导思想,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并初步形成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军事原则。为何在常人眼里看来必败无疑的战争,却以完全相反的结果真实地发生了呢。同一场战争在不同人的眼里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别,主要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水平相差极大。在常人眼里,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人数、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因素,由此自然得出军队人数多、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完善的一方会胜利的“常识”。然而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却远不止这些,比如军队士气、指挥官的战术运用、军队的机动性、群众的人心向背等等,只有全面认识和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并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才能创造违反“常理”的“奇迹”。由此可见一个“常”字,片面已在其中了。事物的本质和我们认识到的表象之间有一条鸿沟,如果仅凭肤浅片面的认识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凭主观意志去指导实践,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事,就会犯错误,这也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什么是客观规律。一言以蔽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客观规律不是生硬的教条,不是刻板的成规,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式的几句话,而是大自然中排除人的主观意愿及感情色彩后,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存天理,去人欲”正是要人们抛开世俗的经验观念以及是非标准,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成千上万的经验、名言、警句,但其中能称得上真理的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任何事物第1页共2页的发展变化都和一系列相关因素发生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相关因素”的复杂多变,导致了很难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真理。要认真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虽然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通过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片面,防止僵化,减少错误。怎样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事物,发现其客观规律呢。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实践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实践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研究、艺术、战争等。人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达到了认识的顶端,才能够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做出正确全面的认识。“知”与“行”向来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未经过“行”(即实践)检验的“知”只是片面的、肤浅的了解,真正的“知”是经过了实践检验而证明是正确的真知。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