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映潮教学艺术评析与启示一、余映潮教学艺术评析余老师深知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懂得培养学生以生命的敏感,让学生懂得去呵护生命,怜惜芸芸众生,亲近体贴自然万物,知道在学生的心中扬起生命的风帆,使其在生命之河上泛舟轻游。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有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因为语文的“语文味”,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没有文本的阅读,怎能从缓缓升腾的热气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怎能听到“鸡鸣桑树巅,狗吠深苍中”的天籁;怎能品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的况味;又怎能感喟“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凄美。天生万物,总在宇宙的造化中,自得其乐地呈现着一份成长中的激情。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又怎能不让我们心驰之,神往之。故此,语文的“语文味”,需要在对文本亲近中获得。要在亲近文本的同时,找寻并发掘出文本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因为这些情感因素的碰撞而爆发出灵性的火花时,语文的“语文味”才能够焕发。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语文的内涵,固然不及生活的内涵那般深刻丰富。但语文的外延,却隐约可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发现、感受、体会语文的激情,如果不能将语文文本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表层的文字与深层的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语文也就不能彰显“语文味”,而仅仅是汉语知识的集合。语文的“语文味”,是需要在生活中获取的。原生态的生活,将现实人生的五味日复一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景观,正是我们走进语文文本的依托。没有亲近过名山大川,便难以体会秀美风光的怡情养性;没有历练过岁月的坎坷挫折,便难以领略渗透人生后的顿悟与超脱。语文就是这样,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一切的解读,便都成了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之举。正基于此,在余老师的教学中,他让语文回归到生活。在他看来,语文的“语文味”,是必须在生活的海洋中滋养的。惟有生活的阔大,才有语文的阔大;惟有生活的火热,才有语文的火热;惟有生活的激情,才有语文的激情。当有人把语文朝着通向分数、通向名次、通向录取通知书、通向老师的奖金和学校的声誉这条路指引时,余老师却把语文引向了通向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激情这条路。这无疑是条真正通向语文“回家”的路。二、余映潮对现实语文教师的启示意义1.教师的教研活动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板块教学为语文单元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地干扰着新教材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材的体现。一方面新教材词汇量大,语言材料多,语法知识零碎,课不好教,课时紧张。另一方面,现在初二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老师教得辛苦,尽管每一节课都准备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详详细细地讲给学生,就怕学生听不懂,不会做,所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学生学得也很累,结果如何呢?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依旧很差,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很卖力气,很巴结。现在想来,教师只知“教”,而没有想到学生怎样学。这种状况随着内容和难度的加深,可能两极分化还会越来越明显。措施:要想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3.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不变的规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