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雅生活》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本框由“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正当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文化生活”、“提升情趣,陶冶情操”四目内容组成。本框旨在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从不同途径入手,比如,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等。这是本框的逻辑思路。二、学情分析生活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高雅的情趣。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才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与乐趣;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调适情绪,陶冶情操,追求美好的人生。进入初中后,新课程、新知识增多,结识的新朋友、接受的各种信息量也明显加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新的生活情趣。但对于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常常不能正确区分生活情趣的高雅与庸俗。有的学生还会误把庸俗、低级的情趣当成健康的、高雅的情趣。例如上网成瘾、低级趣味的口袋书、扭曲的校园流行语等正在吞噬着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此,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情趣的来源,正确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做一名具有高雅生活品味的公民。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追寻高雅生活的重要条件。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3.知道自觉陶冶高雅情趣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二)能力目标1.自觉运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2.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追寻高雅的生活,过真正富有情趣的生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情趣,培养乐观幽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陶冶高尚的情操。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丰富的文化生活中领略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情趣。难点:正确运用好奇与从众心理,培养正当的兴趣。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六、教学手段: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魔术:用扑克猜数字。如果我们每天都用这种高兴开心的状态,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处处都有我们生活的情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追寻到更高雅的生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1-追寻高雅生活(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魔术表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美感,产生好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度,调动学生情绪,进入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二)、出示目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展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生活处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追寻。为共同合作学习作铺垫)(四)合作探究刚才老师送给你们一份见面礼,你们能不能送我一份礼物啊?积极配合我,看哪个组,哪位同学送给我的礼物最精彩,最让老师难忘!老师准备了四个锦囊妙计,里面装着追寻高雅生活的四个小秘诀,相信同学们开启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师生共同开启锦囊。活动一:说一说材料一:笑看人生播放张海迪材料。从张海迪的微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材料二:幽默人生※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