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及术中监护一、体外循环的概念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是利用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支持技术。由于特殊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心肺功能,又称为心肺转流(cadiopulmonarybypass),这种人工装置称为人工心肺机(artificialheart-lungmachine)。二、心肺转流的术中监护由于心肺转流对机体的影响极大,因此需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血气和电解质等。1.体温体温的监测至关重要,术中常规持续监测鼻咽温、肛温、血液温度和水温,必要时监测四肢末梢温度和心肌温度。一般要求水温与血温的温差小于10℃,停止转流前要求复温良好,肛温大于35.5℃,鼻咽温大于36.5℃。2.血压在转流中需持续监测动脉血压,一般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进行直接监测,在转流中测得值为平均压。一般成人维持在50~80mmHg,小儿30~70mmHg。3.中心静脉压通常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的压力,一般可用靠近右心房的腔静脉压力表示,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以了解有效循环血量,判断右心功能。4.尿量由于预充中的血液稀释,通常尿量较多,不少于1ml/kg•h。5.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监测在心肺转流中,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在电解质的监测中,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水平,因其过高或过低常可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复跳困难。6.其它监测在心肺转流中,还要注意监测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等。正常值90~130秒,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标。体外循环时,应维持ACT500~600秒。第二节心脏外科术后监护心脏外科手术种类繁多而复杂,加之心肺转流和低温麻醉的影响,以及手术本身对心脏的损伤,术后往往出现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术后监护是至关重要。一、体温由于术中低温麻醉的影响和心肺转流中产生的炎性介质的作用,病人术后回到监护室后多数会出现体温的变化。1.保暖采用术中低温麻醉的病人,在手术心肺转流结束复温时,一般将肛温恢复至36℃左右。进入ICU后,由于末梢循环未完全开放,往往会出现四肢温度偏低。因此,病人回到ICU前,应备好保暖设备,如热水袋、电热毯,必要时备暖箱。尤其要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当肛温恢复至38℃时,即可停止保暖。2.降温当病人体温恢复以后,由于心肺转流中炎性介质的作用,病人多数会出现体温升高。当肛温高于38.5℃时,应开始给予降温处理,禁用阿司匹林降温、禁擦拭肢体末端。3.注意四肢末梢的温度当肛温正常而四肢末梢温度较低时,往往预示末梢循环不良,是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的指征。一般肛温与四肢末梢的温度相差不超过0.5℃。二、循环系统的监护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出现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心肌损害和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等。1.血压监护血压是评价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术后早期需进行持续监测。临床上常采用有创血压监测或无创血压监测。(1)高血压:原因如麻醉和心肺转流的影响,术后早期的麻醉初醒状态、低体温所致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容量负荷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过多等,以及某些疾病本身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2)低血压:原因:血容量不足是最常见的原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功能不全;心包填塞也是心脏手术后血压下降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原本较多的引流液突然减少甚至消失,中心静脉压进行性升高而血压持续下降、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它药物影响、酸碱失衡等,也可以导致血压下降。2.心电监测心脏外科术后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脏外科术后,心率的监测也非常重要。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影响心排血量,正常成人应维持在80~100次/min,婴幼儿100~160次/min,儿童80~140次/min。3.中心静脉压心脏外科术后要常规监测中心静脉压,一般采用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压力,以判断右心功能、循环负荷和有无心包填塞。4.末梢循环皮肤和四肢末梢的温度、湿度、颜色和弹性及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可以反应外周循环状态,因此应密切观察。当四肢末梢的温度与肛温之差>0.5℃时,应考虑末梢循环不良。三、呼吸系统的监护与管理(一)呼吸系统的监测1.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幅度、胸廓运动、自主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