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⑵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及其特征。⒉能力目标:⑴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⑵培养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牢固奉献意识,热爱人民的情感,⑵能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二.教学重点⒈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⒉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齐读)最好的选择未必是选择最好的。抉择,而不是机遇,决定命运。选择机会,就是节省时间.——培根【英】教师:选择就像是人位于一个岔路口。走哪条路都要靠他自己的决策。人受意识的支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的做出价值判断,更好地作出人生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一小组:“价值判断“的含义是什么,运用教材语言描述。第二小组:列举价值判断的依据,结合事例说明第三小组:如何理解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教材及史实说明(如我国土地政策完善过程)第四小组:如何理解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运用教材语言描述。第五小组:举例说明价值选择与选择的特征,结合教材案例。第六小组:说明应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依据是什么?(结合三鹿破产案)每个小组讨论完成:⒈阐述本小组观点,并说明理由。⒉提出一到两个在本课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提问:⒈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的价值标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一定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应怎么办?⒋“舍己为人”的价值选择是否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⒌以个人主义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有哪些弊端?继续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观点,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结束语:面对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考验着我们的选择。青年要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参考素材:⒈李剑英英雄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4000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㈢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㈣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㈤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㈥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㈦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