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法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相近、相似,哪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以上三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例文欣赏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开篇简洁)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把英雄的壮举,不朽的史话-----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这篇文章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整体概述)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恰当引用,也是观点句)的关头,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我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临行时,荆轲唱了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此外还有董存瑞,罗盛教……这些壮士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他们是我心中最钦佩的人!(结合历史的经验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与书中相近、相似人和事。)(点明中心,说明感动的原因。)愤怒与悲伤---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愤怒与悲伤。我愤怒那无耻的英法联军;我悲伤那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和懦弱的军民。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应有尽有,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品,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简直是大摇大摆地从正大门踏进圆明园内,一进园他们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烧杀抢夺,把柜子上的宝石,台子上的金边,都砍下来,放入大麻袋中,更严重的是他们还打破玻璃,掠走大量文物、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我们这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在这两个“强盗”的铁蹄的践踏下,被踩得粉身碎骨;在他们魔爪的施暴下被毁于一旦。他们为了销毁罪证大火纵烧了三天三夜,滚滚浓烟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是多少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啊!这一切难道不是清政府的“盖世功劳”吗?一味地求和、赔款这只能带来更多的侵略,这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遗恨。它正如一把锋利的钢刀刺在我们的心里。我愤怒、我悲伤、我被气得咬牙切齿。当时个个炎黄子孙只能赤手空拳,泪汪汪眼睁睁地望着圆明园化为灰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与沧桑,它将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