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Ⅱ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共计48分)1、(4分)C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2009年该国甲种商品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应为100万件×(1+20%)=120万件。因此,甲种商品在2009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600÷120=5元。价值总量为120万×5=600万。2、(4分)D解析:本题借助于国务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变以美元结算的单一方式,有利于发挥货币职能,规避汇率风险,②④符合题意。目前,人民币不具备世界货币的条件,①错误;材料与国内物价状况无关,③不选。3、(8分)(1)B解析:本题以“家电下乡”为背景,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家电下乡”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①不选;该活动不会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④与材料无关。故正确选项为B项。(2)C解析:本题承接上题,考查消费者权利的有关知识。不法商家销售伪劣产品,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故选C项。4、(8分)(1)C解析:本题借助于“青蛙效应”考查对量变引起质变原理的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说法错误;质变是量变的结果,③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2)D解析:本题承接上题考查对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的理解。居安思危强调矛盾双方的包含、转化关系;“思所以危”而“安”则强调认识“危”的必要性,①④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认识“危”的作用,忽视了由“危”转“安”的条件性。③中的“顺应和迎接”否定了由危转安过程中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D项。5、(4分)B解析:温总理的演讲中蕴含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物质决定意识等哲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否定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③违背物质决定意识,应排除。故选B项。6、(4分)A解析:本题借助于胡杨树,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的哲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不朽,体现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入选。③中的“决定作用”错误;④中的“依赖”关系与前半句中的“促进”作用不相符。故③④应排除。7、(4分)C解析:本题考查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全面理解,②④体现这一原则。基层人大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采取间接选举的方式,①错误;重大问题的决策由集体决定,③错误。8、(4分)B解析:本题以政协委员提交提案为背景,考查对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的理解。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①表述有误;提交议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途径之一,③表述错误。故选B项。9、(4分)B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性质和自治权的理解。材料体现自治机关在国务院授权下,依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行政法规,②③符合题意。自治机关包括政府和人大,①错误;④对自治机关自治权表述不全面。10、(4分)A解析:本题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背景,考查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材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参与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我国的国家利益。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③④的结论,应当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92分)1、(32分)(1)从长期趋势看,食品支出比重下降,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这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下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质量提高。(2)稳定与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国家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等。(3)中国共产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关注“三农”问题,制定了农村改革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多项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农民脱贫致富;通过加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