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吕氏春秋》1、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涉遽契矣若shèjùqìyǐruò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搭船渡过坠落、掉落从糊涂指代“此处”,即从此处坠落指示代词那,那个他的这儿结构助词,不译他,指涉江的楚人……的地方……的人所从坠:剑坠落之处到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前进停止像这样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批评楚人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2、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楚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刻舟求剑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现实意义: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寓意:综合题•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例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顾客观实际用兵,最终失败。要求:两人一组互相背诵,全班试背。作业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课后练习。3.预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