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自信”中感受执政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建国63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自己选择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并经过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关键词:制度自信,民主政治,十八大前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探寻更加完善、更加充分、更加广泛、更加健全的民主政治。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政权、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第1页共5页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求搞好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指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提出多项新举措和新思想: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等。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这个判断表达了有第2页共5页着建国后60多年执政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实践的执政党,对自己带领人民选择并建设的制度充满自信。这种制度自信是建立在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对各种重大事件、灾难的有效应对等大量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制度的绩效决定了制度自信,有助于消除制度建设、变革过程中的“妄自菲薄”,避免“数典忘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