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你有这样的困惑吗--------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探索桥山中学罗红莉【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仅就内容而言可能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无所不包。但作为初中学段,应当有个关于语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明确界定。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应当综合全面,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成功者,有争取上进的欲望和自信,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否则,只培养了几个学优生,而把大部分的“淘汰者”不负责任地投诸社会,那这就不是针对所有孩子的素质教育了。【关键词】素质教育衔接不上疲于应付情绪变化观念潜在培养自主活动的余地教育评价方式【正文】素质教育推行近十年,仅初中语文一科课本的变化,就几易其版,且不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注入新的内容,溶入新的方法,其良苦用心可见。然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却看到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不能不令人深思。与九五年以前的课本相比,新初中语文教材明显注入了很多知识,如:文学名著推荐,专题研究,阅读,还增加了文章修改,口语交际,问题探究等诸多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而因此产生的不良现象却不容忽视。现象一:教师在抱怨现在的书真难教,教材信息量过大,教材深度难以把握,课越备越多,又难免漏洞迭出,仅以汉语语法为例:初中阶段提出淡化语法,而高中阶段,学习语言逻辑等知识又得从语法说起,导致断层,衔接不上,以至于高中老师抱怨初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教一些语法知识。现象二:中小学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眼镜度数越来越高。特别是小学生戴眼镜人数大概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来。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减负,但情况仍末见改观,而学生也只是疲于应付过多的作业和各种类型的考试,对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实在不敢恭维。现象三:从总体看,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字迹潦草,除了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微小的影响外,恐怕更多还是大量的作业导致的缘故吧。现象四:学生对学习的情绪变化大,小学时兴冲冲地去上学,年龄越大则更多地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为逃避老师、家长的、责罚,有些学生只好选择了出走。且人数在逐年增加。现象五: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表现和道德情操难以考查,为了应付考试,撇开学科内容蕴含的思想性,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工具课”,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模拟考试”实用主义,致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素质教育要兼顾德智美育,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一定要保证在语文智育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觉悟,而不单是其中的哪一方面。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据笔者多年探究,原因如下:一、传统的观念末彻底改变。虽然大学的就业已市场化,但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学习的科目分出个主次来,然后用主科成绩的高低来判别学生学习的优劣。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力,施加于教育上,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行素质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产品的用户,对成绩的片面要求,直接影响了孩子素质的提高。孩子一味的追求高分,对于能力则认为无关重要。因此,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国家教育部某官员曾说过:“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于是,到了基层学校就成了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简单操作。而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则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形式给敷衍过去了。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等并末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仅以语文为例,十几年前的初中教材每册八个单元,第单元有一次作文训练,共八次,(练笔不在内),新教材为六个单元,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常规”仍规定,每学期作八次,这是依据他自身对全学期作文的理解,还是依据教材作出的科学规定呢?显然,是教育行政管理的规则与教材不相符。教育评价管理方式与现行教育不配套。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仅就内容而言可能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无所不包。但作为初中学段,应当有个关于语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明确界定。首先把必修和选修区别开,且只测试必修,才能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