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1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始终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立刻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倒戈,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接着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遗忘第1页共10页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有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特别的难受,可是,阿斗却兴奋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难过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有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快乐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尽然快乐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惦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第2页共10页过的很快乐,都遗忘要回家!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2乐不思蜀(汉语成语)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最终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欢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方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成语辨析第3页共10页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辨形:蜀:不能写作“属”。辨义:“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行支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成语出处第4页共10页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3]第5页共10页译文司马昭宴请刘禅,有意支配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哀痛,而刘禅却快乐嬉笑,麻木不仁。司马昭望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欢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引他说:“假如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每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第6页共10页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的确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解读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倒戈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有意支配表第7页共10页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特别难受,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1]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5]示例刘备的这种坏脾气,似乎也传给了阿斗,‘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