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心得观《十月围城》有感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很短很短,但它透露出来的东西却很多很多,回味起来,韵味无穷······十月围城讲的是一个在辛亥革命背景下发生的革命故事。一九零六年十月十五日,孙中山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为与十三省代表共商革命之事。满清朝廷派出将军阎孝国前往剿杀,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志士,商人,学生,车夫,小贩,赌徒等想尽一切办法与清廷周旋,不惜牺牲性命来保护孙中山。这些保护者有的是来自社会上层的落魄贵公子,有的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他们并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英雄,仅仅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血肉饱满的平凡人物保护了孙中山,才使得辛亥革命能够爆发,推翻清政府,创立民国。这部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他们都是复杂且饱满的。先说这次保护行动的组织者陈少白吧。陈少白是本片中唯一一个明确身份是革命党的人物,他是中国日报社社长,坚持不懈的从事革命工作。他的身上充满着革命者为革命献身,不惜一切代价的崇高精神,但他不是一台革命机器,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完影片后,很多人也许会认为陈少白是个很自私的人,把那么多无辜的人牵扯进来。可是在国难当头,又有谁可逃避乱世之祸而独享安逸。虽然为了保护孙文而死了那么几个令人动容的人物,但是他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用他们的死,换来的是中国的活。其次,当少白看到李重光被抽签选为孙中山替身的时候,他也立马慌乱的说重选,可见在他的心中并不是只有革命也是有师生情谊的。李玉堂,是本片中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他是革命的出资人,从某一层面上讲,也算是投身革命的一份子,但是他却不承认自己是个革命党的身份,也不允许他的儿子参与革命。当他拿着儿子的革命书籍去质问陈少白时,面对陈少白说的“从你为革命捐出第一分钱的那天起,你就已经是革命党了。让我教重光西学是你自己的选择,投资革命也是你自己的选择,第1页共3页从来没有人逼你,你认为是对的事情,你儿子为什么不能做。”,他却回道:“你疯了。我最后跟你说一遍,我这把年纪了,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但我儿子绝对不能是。”这是一个多么矛盾的人啊。他简直就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有识商人的缩影。一个既有着投身革命的时代精神又有着害怕后继无人的传统精神人物的缩影。在本片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李重光,也是令我哭得最惨的人物。他是李玉堂在40岁时生下的儿子,17岁,受陈少白影响极深,虽然仍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也因此和父亲李玉堂产生了矛盾。最终,他毅然选择成为“保镖”之一,并被授命去执行最困难危险的任务——做孙中山的替身为密会争取时间,他终于向所有人包括父亲证明了他真正的成长与决心。他是革命党,是被自己老师带进这个队伍的新生力量,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也只有十七岁。可以看得出,在他抽到签要去当孙文的替身时,绝对犹豫过,因为他没有立刻举手。而当陈少白再三询问之后,方从脸色上看出是他抽中了签。他也挣扎过,但想到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所谓人人平等,自己有何理由就不能去牺牲呢。他也害怕,在孙文母亲面前那克制不住的颤抖,轻易地就将他那伪装坚强的外皮给揭露下来,毕竟他只有17岁。他临死前在车中最后的笑,是完成了任务而开心的笑吗。还是为脑海中憧憬的民主社会而幸福的笑。这笑,这一刻实在令人揪心难受,因为这是他最后的表情。再说本片的反派人物阎孝国吧,人如其名,极端的忠于清廷,但是我并不反感他。他虽受过西式教育,却没有学到西方的民主思想,而是从西学中窥见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也因此而极端的走上维护清廷的道路,是个不懂变通的可怜人物。虽然他是个旧封建制度的可恨捍卫者,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他也有可取之处。第一点,他虽然政治见解与革命者不同,却有与革命者一样执着的精神,最终为报效清廷死在老师的枪下。第二点,他非常尊重老师,真正地做到了以师为父。他为朝廷而把老师抓在狱中,仍不忘看望老师,带给老师最爱喝的汾酒。尽管知道老师会破坏他的刺杀,却仍然不想伤害老师。在面对老第2页共3页师给他“功课优秀,头脑愚蠢,一介莽夫,难为大才”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