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兰州市初中语文教材研读讲座西固区东川中学语文教研组:李媛2012.12.4有感于兰州市初中语文教材研读讲座12月3日,兰州市教科所举办了“兰州市初中语文教材研读”专题讲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有必要解读自己在每天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语文教材,所以我参加了此次活动,并感触颇多。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翻开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本,一篇篇“文质兼美,堪为模式”典范作品呈现在面前,选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同时还注意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多年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很好熏陶。然而,许多学生语文学习停滞不前,毫无进展,有的甚至越学越糊涂,增添厌倦情绪。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审视现有的语文教学现状,教材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教师的研读不够或者根本不去研读导致了恶性循环。由于教师钻研文本不够,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不仅使教师的对文本的解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变成了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实,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但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可见,研读语文教材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语文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研读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力求别出心裁,这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部开掘中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可以说,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教材研读,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去研读教材呢?﹙一﹚纵横相联,读懂教材的价值,高屋建瓴1、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所以我们应首先仔细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编排体例。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2、阅读教材前编者《写在前面》的话及目录,了解教材具体编排内容,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部分,以利于教学过程中纵横相连,比较阅读等等。浏览全部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体系概况,这既可较快提高语文自身文化素养,还可以明确教学计划,整体把握好教材,维护语文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教学中做到化简为易,灵活施教。3、阅读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及教参里的单元说明,了解本单元学习主题及学习目的。以前老人教版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编排,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现在新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编排,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元提示里面,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目的,着重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需认真研读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4、关注文前提示和文后练习设计,有的放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例文前有导读,后有练习,有的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有的提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有的点名了基础知识,有的还渗透了教法学法。在教材研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前的提示和文后的练习设计以发挥其点拔提示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研读文本,捕捉教材的突破点,胸中有丘壑首先“无他”备课,梳理个性感悟。所谓“无他”备课,就是我们拿到教材,先不要翻阅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用自己的思考捋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感悟,那是一种感觉,也是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探清作者是如何通过一句、一词、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观点、感情的,凭自己的直观感受备出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