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陆明和綦江区三角中学摘要:信息技术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广泛应用,课题的引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的讲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变抽象为形象;课堂小结可以信息技术设计表格等等,大容量地进行阶段性的复习.主体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程融合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呢?因为任何知识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进行课程整合,可以更好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新课的引入上,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通过对初中生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从故事、创设情景和实验引入新课.学习《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12.3.2等边三角形》等内容时,利用Powerpoint剪辑醒目的图片吸引学生眼球。(一)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3.2解一元一次方程(2)》时,利用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方案,形象地展示了解方程3x+20=4x-25时,移项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从而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起到很好作用.(二).应用题总是教师在黑板上抄题,加之应用题一般题目较长,所以一节课下来,讲和练习的题目都很少,现在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将题目打在屏幕上,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3.2解一元一次方程(2)》时,我先将题目打在屏幕上,题目如下: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纪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共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这样节省了抄题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小结二、利用表格法将整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知道这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用彩色字体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对八年级上册《第13章轴对称》的小结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如下的表格进行了小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学生中考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通过制作课件,充分反映点、图形运动的过程,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分类讨论解决问题。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由此可见,课程融合在我们的数学课程中的确广泛地存在着,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融合”的精彩来.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媒体和教学设计的物质基础,是传递信息、使知识内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使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符合个性教育的方向。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