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从*年9月中旬到2005年1月中旬的100多天里,党中央在党的建设上连续提出两项“根本建设”,已经引起党内外不少人们尤其是党建理论工作者的关注。这就是*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今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这两项“根本建设”,不仅是两种新的提法或表述,而且是党中央慎重考虑后提出来的,是近年来党的建设上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结晶。弄清这两项根本建设各自的内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党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逻辑上并不矛盾。一般来讲,所谓根本(性)建设,是指对一个事物具有全局性、长久性及根本利害关系的建设,例如我们可以讲民主和法制建设是一个现代国家发展的根本性建设。近一二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多年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这些党的执政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这给予我们强烈的警醒。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格局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往往就是各国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竞争。像我们这样一个多年执政的大党、老党,在日益复杂多变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客观上已成为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定位准确的。但也应当说,这主要是针对党如何执好政这个主题而确定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却不仅仅是针对党执政而言,而是着眼于党“生存、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侧重点不同了,外延更宽泛了,时空条件不一样了。党成立时,仅仅是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100多个政党中的一个,是在野党和被反动势力围剿的党,力量弱小,第1页共3页甚至不为世人所知,凭什么去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战胜强大的敌人。凭的就是党的先进性。就是凭党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党由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有不同于任何旧式政党的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先进的社会行为。我们党能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始终保持在人民群众及社会生活中巨大的凝聚力,最根本的,就要看党能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较之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及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这些方方面面的具体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必然贯穿于整个党的建设的始终,先进性建设就必然成为决定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建设”。由此看来,两项“根本建设”,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及回答不同的命题,都紧紧抓住了各自领域中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因而都是必要的,是不矛盾的。犹如平时我们讲党的组织建设,有时讲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有时讲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其次,两项根本建设又相辅相成。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党赢得执政地位,靠的是先进性;保持长期执政,同样要靠先进性。今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解读。党的执政活动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党的执政使命才能真正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才真有价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果偏离了“三个代表”这个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突出的时代要求,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可以说,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后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