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上册秋水课后练习及答案九年级上册秋水课后练习及答案篇一: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川灌河(众多的)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两涘崖渚(水边、岸)C.旋其面目(掉转)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急)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提示: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第1页共20页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答案:D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非至于子之门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提示: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第2页共20页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C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答案:D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②吾非至于子之门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第3页共20页提示:①为宾语前置的标记,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根据”。答案:B4.填空。(1)本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与________并称“老庄”。《庄子》又叫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全书现存________篇。(2)《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________第4页共2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探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学问。答案:(1)《庄子?秋水》战国庄子周哲学道老子《南华经》庄周和他的门人三十三(2)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价值推断的无穷相对性”篇二: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说明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1)野语有之曰第5页共20页(2)我之谓也(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1)之:代词,代后边所说的俗语。(2)无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助词“的”。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以为莫己若者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第6页共20页提示: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答案:C3.河伯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的?河伯为什么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呢?答案: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气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当他发觉到了海边那海水更为壮丽,“不见水端”,寥寥数语,一片无际无涯的水的世界,让他大吃一惊。不得不承认自己水势太小了,故有此叹。4.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呢?第7页共20页答案: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觉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更为此前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汗颜,也使他有了新的相识,亦即世界的无限。5.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样的看法?见到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看法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见到大海后,看法变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文篇写大海的广袤只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然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行相提并论,两相对比,河伯向海神若发出了第8页共20页由衷的感叹。欢乐时间信口回答彼得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但因其贪玩,所以学习成果不是很好。有一次,语文课老师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彼得懒洋洋地回答:“我怎么会知道呢?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喜爱看莎士比亚作品的。”篇三: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基础学问第9页共20页1.选出停顿错误的两项()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E.吾长/见笑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