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的研究研究背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现象描述)当今社会的学习已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学校学习活动中,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正逐渐走向反思。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往往在课堂上比较重视,但课堂之外,却关注的比较少。特别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关注比较少。有些教师布置预习,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读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效果不够理想;而有些教师有关新课的预习却又布置得太繁杂,(诸如熟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摘抄词句、概括段意等等)上新课之前对预习情况还严格地做了检查,但往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预习愈充分,只是愈有利于上课时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既定任务的完成,没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预习的乐趣,这种预习指导也有重新加以研究的必要。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却没有真正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预习不得法,没有兴趣,不注重预习质量,不善于合作学习,导致事倍功半,预习效果较差。新世纪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使学生充分接触语文材料,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中,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而注重课前预习,是一种较好的做法。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这一小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实践,找到切合学生实际而有效的预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2、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4、通过研究实践,引领教师切实根据学生预习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5、通过研究实践,初步形成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二、研究内容:1、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高质疑能力。3、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4、预习作业研究,使预习更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5、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6、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可以推断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自1956年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之后,心理学家们除了强调培养自学能力以外,还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解释学会学习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3、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