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浪花涌入课堂河南济源特钢中学东区刘肖侠课堂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地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要时时留心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挖掘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从小练就一双关注生活的“慧眼”。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做法是把教材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求知的“胃口”。把课堂生活化,把生活中的“语数外”请到课堂上,这才是让学生兴趣大增的一剂良药。语文课,枯燥的字词句篇让人一听就腻了。数学课上,干巴巴的公式定理一看就厌烦,更别提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外语的单词词组一串串,同学们的脑袋大了一圈又一圈。还有理化生等等。乏味的知识在老师冒泡的嘴上讲了又讲,沙哑的喉咙里再也没有美妙的声音,皱着的眉头再也没有舒展的时候。可爱的学生们日复一日的重温昨日的课堂。中小学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快速,模仿创造能力强化训练的重要阶段。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把生活中的课本知识请进课堂。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还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改造生活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现在仅仅靠课本上的一点知识,已经远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了。我们需要拓展,需要挖深。这就要看你老师的知识面有多广,有多深。你一天到晚获取了多少信息、读了多少本书、思考了多少问题?我们老师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并且,从中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各学科知识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参与社会实践,让社会生活的浪花涌入我们小小的课堂内,可以使孩子们正确看待周围的一切。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大多娇惯、骄横,没有受过一点挫折。生活的道路上,是没有一帆风顺的。自己必须去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忍耐,学会经历一番风雨,学会许多许多的东西。这就要我们的孩子们从小走出“真空”,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发展社会。那么现实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社会上的林林总总,善恶好坏,孩子们通过这样的一节节生动真实的课堂,慢慢地就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学生一旦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动力,这种力量既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又能促进科学本身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那会是多么令人欣喜呀!让生活的溪流源源不断的涌入我们的课堂吧!这种影响虽然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但这种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还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乃至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