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设计创新的新方向-趣味化摘要: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性的活动。所以就让练习创新走趣味性道路,从说出发,从生活着眼,让学生动起来。关键词:练习创新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性的活动。如何摆正练习的真正地位,将练习形式进行创新,既能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提高有效性,又能让练习成为师生间互动的良好工具。一、练习设计创新重在趣味化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练习达到目的,必须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自发地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必须使练习摆脱机械、重复、单一的模式,重塑练习的活力。融趣味性与思维开发一起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最大热忱。如在《用7、8、9的口诀求商》中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练习如下:1、小鸟回家每只小鸟身上有一道算式,而答案在不远处的房子上,房子上标着不同的数字。只有孩子们找到正确的答案,迷路的小鸟才能回到家。2、小兔过河每只小兔身上一个号码牌,分别是7、8、9,它要过河必须经过荷叶,每片荷叶上有答案是7、8、9的算式。只有算出正确的答案,并让每只小兔走属于自己的路,才能顺利过河。3、数字娃娃接龙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是一条龙,开头给每条龙一道完整的算式,接着每个学生就只有半道算式了,如:开始是6×4,接着学生手中就1是这样的式子()÷8、()+2、()×7、()+1、()÷9等。让他们将自己填好的式子交给下一位同学,由下一位接龙,直到最后,由最后一位同学汇报答案。在练习中,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完全找不到一丝勉强的沉闷气氛。身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明显的感觉学生不再讨厌数学,不再视枯燥的数学计算为畏途,胡乱敷衍了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二、练习创新,从说出发。新课程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心理学也指出: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整自身的思维能力,使之逐步完善。而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外乎三种2情况:一是旧知识的组合,二是旧知识的转换,三是旧知识的发展。学生通过分析和理解,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说清分析过程,就能走到理想的境界。如在《用倍数解决除法问题》中的练习如下:“操场上有7个学生在打羽毛球,35个学生在赛跑,赛跑的学生是打羽毛球的几倍?”我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转化成数字,就变成了“35是7的几倍”再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成了“35里有几个7”。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去说,去感知,既减轻了学生做应用题的难度,又轻松的感知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常这样有目的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做应用题的审题和分析题目的习惯,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练习创新,从生活着眼。生活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大舞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数学课容易让许多孩子望而生畏,那一条条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数量关系,就象板着一副虐待脸孔的晚娘,让孩子产生敬畏感。相比之下,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事件和问题。让练习从生活出发,是尊重知识,更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如《统计》的教学中,学习完如何制作2统计图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分组去统计学校内各个班级的人数,统计班级内学生喜欢的早餐和饮料等。学生们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更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从中学生不仅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知道如何将学习中的数学与生活结合,使数学成为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时时刻刻明白数学不是可有可无的摆饰品,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四、练习创新,让学生动起来皮亚杰曾说:“数学的抽象仍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饿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认识和感悟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教学完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