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肥皂泡的彻底破灭陈葱葱2015-01-13分类:教学反思分享到:一个肥皂泡的彻底破灭——“高效课堂”改革述评从当初的“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的模式到最新的“学杜郎口中学,不必砸掉讲台,不必死扣‘三三六’,不必全都镶上黑板,只要记住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就可以了。”新诠释,已经宣告所谓的“高效课堂”肥皂泡彻底破灭了。——作者手记一、大陆教育是最容易产生神话的土壤假如一个医药报刊的记者以医学专家自诩到处讲学,假如一个体育报记者以权威教练的身份满世界推销“超级训练法”,你一定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然而当一个教育报刊ji~zhe发明一种“理念”,设计一种“模式”,声势浩大地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时候,教师不但必须得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甚至必须得奉若神明。因为“中国课堂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惟有他们才可以拯救。于是,一个只有几百学生,教师学历严重不达标,靠家族式管理的“杜郎口中学”成了“中国课改圣地”;一个没有任何后续学历的中专生校长转眼间戴上了师范学院“硕士导师”的头衔;他们鼓吹的“不会英语却可以教好英语”的范例成了高效课堂的经典;“课改是最大的政治”成了他们最响亮的口号。他们宣言:课改不能改良必须“革命”。“课改是日心说”,是“21世纪哥白尼的大革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记者=教育家”在中国大陆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个口号(理念)成就一个“教育家”,一篇报道成就一个“教育家”,一个“状元”成就一个教育家的现象层出不穷、司空见惯。只是动静和规模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大——成立全国名校联盟,举办“恢弘”的课博会,靠收取听课费而富甲一方。二、神话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如果真要去考究制造“神话”手法的话,那真让人大跌眼镜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无非是首先编一个似真似幻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你的好奇心。比方说:我能把自来水变成油。我能伸手从空中抓一把银子。你给我30万我能把一个婴儿“培育”成爱因斯坦。你参加我的“想象力培训班”我可以把你的孩子变成神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你信不信?不信你来亲眼看看啊(当然不能免费)!你不看怎么知道不行呢?拿杜郎口为例——主题:一所因教学质量太差而几乎关门的乡村中学突然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全国最耀眼的“明星”。关键情节:疯狂课改,“课堂上乱哄哄的,学生们都在嚷嚷,不时有参观者进进出出,简直像个菜市场”(摘自天津中学参观者描述)。0作业,0考试,100%升学率(李炳亭语)。理论包装:以人为本。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背景设计:砸掉讲台,封教师嘴,文化墙。圆谎办法:当你发现原来所谓的“超市”“狂欢”的学生早已经“预习过了”时,立马再编“理论补丁”——导学要先行、预习是关键。当你发觉他的经验你根本学不了时,立即丢掉“先临帖再破帖”、“你不知道怎么做你就去做”的说法为斥责“谁让你照搬照套,不学精神呢”?只怪你没脑子,只会东施效颦!你要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那到底怎样做才是以人为本呢?你自己回去想吧,自己检讨去吧。到底怎么学?一头雾水。不行你再来参观学习啊。点缀:悲情故事。比如“崔其升是最累的”,“一天听8节课”,“别人吃饭他还在工作”,“累出一身病”等等,等等。三、洗脑方法大揭秘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或者说是一个骗局,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所规模不大、地处偏僻、教师水平不高的乡镇初中每天有“上千人”来听课,达到年均1000万的收入,还带动了地方餐饮业的大发展,确实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甚至痴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由此我才更深地体会到赵本山《卖拐》系列小品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经过研究,笔者发现李炳亭的洗脑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所用的洗脑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平面媒体狂轰滥炸。首先以《中国教师报》为主阵地,连篇累牍,不惜大量采用整版篇幅报道,形成“强大舆论氛围”。然后有《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为之敲敲边鼓,其权威性就“至高无上”了。(二)大肆开“学术讲座”,传经布道。正如李炳亭本人所说,整天飞来飞去讲座,累死了。他的讲座有一个核心诀窍,用他的话说就是听众要“把杯子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