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学困生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地。它以“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学困生。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而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优秀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正像高尔基所说:“世界上最好的职位是做一个人。”教师要学会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学困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只要老师方法对头,学困生就可以获得成功。其次,根据后进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摸清学困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气质、性格等情况下,把学困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即使过关测试,也通过复习、测试、分析、矫正、复测几个阶段,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补偿机会。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加学习自信心。成功是一个人在前进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对于差生来说,更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成功动机是激励人克服困难,达到优异标准,获得有效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尝到甜头——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生转化的一个有力杠杆,是其他转差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他们所学的东西。”学困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有密切关系。他们由于主观原因的影响,难得到他人的正确评价和精神鼓舞,常常成功率较低,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退缩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失败者心理,越发减少了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多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特长,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认真观察、应用教育机智,沙里淘金,找出其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表扬,肯定其点滴进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发展,使学生感到成功且被尊重的愉快,并从成功中树立信心。要大胆使用“好,很好,好极了,说下去,妙极了,非常准确,实属高见,完全正确”等等简短而令人精神愉悦的赞赏性的词汇。一个学生,一个集体,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被肯定、被激励、被尊重的氛围里,那么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就会逐步形成,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也能迅速得到转变。教育者对学生的各种进步都要注意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反复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诱导,促使学生自我认识,把偶然出现的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因素方面的表现逐步转化为稳定的成功心理,形成健康的稳定的成功者心态。第四、让“学困生”感到“能学”,努力提高他们个体学习的参与度布鲁姆在分析了学生能力倾向差异后,认为占90%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的差异。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大力提倡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要让“学困生”感到“能学”,从而提高“学困生”个体学习的参与度。1、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困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学困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学困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章节、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宽。2、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学困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