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案例──以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为例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直线性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体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不断地积累经验,初步形成抽象概括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重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学难点: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多媒体演示]:高速列车和卫星运行图片。问题: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熟悉的平面图形,指出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象。生1:图中高速列车运行形成一条直线的形象;生2:卫星发出的光线是射线的形象;生3:高速铁路边的电线杆是线段的例子。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仔,回答很好。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直线、射线、线段评析: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体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因此,可以说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师:[多媒体演示]:建筑工人砌墙、木工师傅锯木板、射击运动员所使用的瞄准方法的生活片段。1.设制悬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想他们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生:有的说成是依据直线,有的说成是线段,但答不出为什么。评析: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设制悬念,由疑激思,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师:提出问题: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①在小组活动中动手试一试,并记录你们每一步的结果。②③经过探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④生:分组活动(过程略)。师: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颗钉子?生:至少需要两颗钉子。评析:学习更多地发生在学生思考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并从中获得结论的时候。人们期待学生学到的东西未必是学生愿意学的,尤其是一个大班级。但是如果学生对他们建构的情境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那么他们愿意学习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创造一种积极的、有感染力的活动气氛是绝对必须的。结合具体操作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并通过动手实践得到答案。同时也为探索直线的性质作好了铺垫。2.操作实践、建立模型师::[多媒体演示]:一根木条钉一颗钉子的情境,钉两颗钉子的情境。师:我们怎样将这一实际问题建立成几何模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结果,得到什么事实。①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②经过两点A、B呢?生:画图。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讨论画图的结果。师:提问: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生:无数条。师:经过两点A、B呢?生:经过点A、B只能画一条直线。师:确定吗?生:经过再次议论后回答:确定。师:由此可得一个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生:如建筑工人砌墙拉参照线;木工师傅弹墨线,。农村插秧时,为了使插的秧成行,在田间拉起的线等等。评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针对这一理念通过画图,让学生经历了把钉子抽象成点把木条抽象成直线的过程,从而获得直线的性质。但是,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