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反思从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卷来说,此专题考察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在课堂上以高考题为材料进行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是否可行?经济结构、小农经济、洋务运动等概念是否需要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进行解释还是用讲解其特点的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更好?高考中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不断出现,那么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们又会觉得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到位:1、高考备考意识浓厚。能用表格的方式将知识点整合,同时节选材料分析知识点,简短、新颖且有针对性。2、知识点讲解较为透彻。师生互动解读材料,最后找出关键字等,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且过渡自然。3、能从西方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并总结,体现中外结合,深化知识。4、学生是本节课的亮点。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使课堂互动性较强。刚开始学生比较拘谨,在渐渐适应了环境之后,能够主动发言,分析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每个人不能面面俱到,但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有碰撞才有火花。5、板书设计有引导性。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关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概念在此课的处理中等同运用,没有区分开来。2、曾国藩创办军事企业的目的分析时“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只讲了“发”指的是太平军,没点出“捻”指的是捻军,就得出镇压农民运动的结论。。3、在引导学生分析“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如能缩减一些时间,后面分析“西方视角”时间会更充足。4、在最后分析“认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解体的问题”时,认为当时中国的立场是“民族危机”有待商榷,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民众是否已有此觉悟?有此觉悟的更多的应该是知识分子或者当时的开明官员。5、学生积极配合,但主要是前半部分的学生,如能适当提问后半部分学生,引导其更积极加入课堂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