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启动“校校通”工程,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要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当从这里寻找突破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工具,在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语文课中的一点感悟,再此谈谈我的一点肤浅之见。一、再现情景,激发兴趣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听一位老师上《荷花》一文时,问学生见过荷花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这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二、渲染气氛,情感共鸣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我特地选了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闭眼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三、运用“动态”立体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它与生活俱在,充满人性之美。然而,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使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集成功能、丰富的图像及声感信息,对创设教学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江上渔者》教学中,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中,让学生随画入境:汹涌奔流的江面,一叶扁舟时而在风浪中飘摇、狂颠;时而坠入峡谷,若隐若现……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干涩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活的对画面。此时的学生,处于极度的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教者及时抓住导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倘若你身在此船中,你会觉得怎样?伴着激昂亢奋的音乐和动感的画面,学生由徜徉于诗境中欣赏者演变成经受惊涛骇浪洗礼的当事者。角色的换位、体验和想象触及了学生心灵,使学生既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又萌发丝丝缕缕的同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可以从以下层面入手;1.通过网络引疑,创设研讨情境;2.巧用相关音乐,创设联想情境;运用动画刺激,创设直观情境;4.通过角色换位,创设体验情境。这样以动促动,动中求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出于高度民兴奋状态中,认知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在听一位老师上《我爱绿叶》这篇课文,课伊始,老师便出示绿叶图片,配乐朗诵,导课。这里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