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教师之我见唐志彬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做一名爱的天使,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却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幸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然而高尔基又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他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一名爱心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还记得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一项职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相伴。而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是教师对于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的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呢?一、跳出常规,追求活跃的有创意的“开放教学”。莫泊桑说过这样的话:“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但是,人们想问题,总是“习惯成自然”,习惯于常规思维,虽说常规思维有它的合理性,不过如果把常规思维固定化,变成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贯性,则会束缚人们的手脚。从当前语文课改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虽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常规思维活动与思维贯性的影响下,教师有时仍习惯于自己的经验,习惯于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习惯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习惯于让学生掌握老师所讲授的阅读方法或书本中所罗列的方法,并贴上“课堂教学是有序的”标签,这其实是陷入一个“美丽”的误区,好的课堂教学应是非平衡而有序的,是永远变幻的。一个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应该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冲出个人的思维定势与思维惯性的禁锢,展开多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活动,去追求活跃的有创意的开放教学。因此,我认为有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张扬一下非常规思维,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陈旧老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要记住: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换一角度想想,求异存同,也许就能流淌出一条飞扬激情、张扬个性的教学之路。二、智慧来自健康阳光的心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好的心态是关键。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们教师每天在进行着“备、教、批、辅、考”的工程,平凡与繁琐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工作更细微化,更具体化,也更程序化。在每天重复的劳动中,我们在感受着平凡者的平凡事。要想把平凡的事做得很出色,我觉得教师要有三颗心:宽和的平常心,幼稚的儿童心,纯朴的博爱心。平常心是留给自己的,儿童心是给孩子们的,博爱心则是参与社会的。三、要“让读书和反思成为习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要获得教育智慧,需要有探究的思想和习惯。遇事要先问“为什么”,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谓“反思的生活”,是一种对诸如价值、目的、人类的命运及生活的意义等重要问题进行思考而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一种向往。因为,教育留给后世最好的东西是进行反思和提出质疑。成长的经历,让我知道,好书让人们去思考、去感受——让人们振奋,让人们困惑,让人们以不同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毋庸置疑,好书是人们智慧的源泉,道德的根基。只有把读书当成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习惯撇开看教参的浮躁,舍弃看教育理论书籍的功利,直接感受人类文明的精华,倡导教师拥有浓浓的书香味,春华秋实,我们的智慧、师德自然而至。四、教师要淡化自我。教师应该淡化“我是一个教育者”的观念,不要以为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就学不会。在今天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