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乐雅学校任会霞【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学情分析】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抄写文中喜欢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准备】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质疑。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词“开端”,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指名发言)那么“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指名发言)2、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课文《劳动的开端》。(板书课题)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的脑中产生了那些疑问?(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教师及时归纳、梳理出文中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文章的脉络结构是怎样的?(3)这是一次怎样的劳动?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学贵有疑”,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相信大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己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信心吗?(有)对!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二、疏通课文,自读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提出的疑问,把重点的句子用铅笔画出来。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1、简介作者,了解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吴运铎(1917—1991)出生于江西萍乡县。由于家庭贫穷,为生活所迫,12岁便到安源煤矿当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左腿因此落下了残疾,但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一次与死神搏斗吴运铎是我国军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解放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把一切献给党》这部著作。这部书感动了很多人。此书译成俄文后也感动了当代苏联人民,他们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2、读文: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指名读课文,其他的同学认真听。3、识字:(1)大家读得真不错,带生字的这几个词语相信你们也能读得很正确。(指名读,齐读。)出示生字课件:挨饿油煎威胁斜洞摔跤赌气煤筐趁机绑在歪着瘦猴子(2)这几个词语中,你认为哪个字特别容易写错?那么在写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简单地指导书写。(3)你能正确区分这些多音字的读音和形近字吗?出示课件: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煤藏(cángzàng)宝藏(cángzàng)挑战(tiāotiǎo)挑脚(tiāotiǎo)半夜得动身(déděi)得了吧(déděi)降落(luòlà)落在后头(luòlà)形近字辨析:镑()赌()肋()磅()堵()胁()4、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总结:课文主要讲了作者12岁时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了挑煤的求生道路。5、三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提示理清课文脉络(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1﹥半夜去挑煤﹤2﹥第一次挑煤﹤3﹥第二次挑煤6、很显然,第一次挑煤是文章重点讲述的部分,那么作者是怎样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的?请大家精读这部分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1)默读课文,自主理解第一次挑煤的经过。(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动身挑煤挑煤赶路第一次挑煤跌倒山腰空筐回家(3)找出表示第一次劳动的时间的词。(交流后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难。)(4)你从这部分内容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