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科数学教学方法陶冶法教师李吉珍单位白银市第十一中学课题名称初中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分解因式2.2提公因式法第一课时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于怎么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的比较好。一次函数的图象又刚刚学过,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比较感兴趣。但也不排除有部分同学前面所学的不等式的解法对这节的内容有干扰作用。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思维敏捷但思考问题不全面。但学生在以前对一次函数应用学习中已具备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建模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已初步形成,这都为开展本次数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法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是新一轮的课改要求。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与能力,①、引导学生建立函数、不等式、方程的数学模型。②、通过寻找问题中的关系式,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③、通过比较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图象的不同解题方法,让学生体会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④、培养学生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愿学、会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构建不等式的模型和函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具体的问题了解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内在联系。3、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构建不等式的模型、函数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重点:借助函数关系建立不等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乌鸦喝水》的影片,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乌鸦不断往瓶中加石头时,瓶中的水是怎样变化?瓶中水位的变化是随谁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分析引导不难引出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设置意图:播放《乌鸦喝水》的flash动画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回想童年的故事,并分析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教师点拨:当乌鸦往瓶子中加石头时,瓶中的水的变化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假定加入的石头是大小均匀的,水位的上升与石头数量的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二)解读探究、合作交流1、(多媒体展示)新华社2011年5月11日报道关于榆阳区牛家梁镇村民李青梅种植大棚蔬菜的真实新闻,让学生读一读。■5月11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榆卜界村村民李青梅(上)与丈夫在料理大棚西红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榆卜界村近年来将蔬菜产业作为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村种植辣椒100亩,创收25万元,2011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0亩,其中大棚蔬菜125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漠“蔬菜村”。(新华社记者陈钢摄)设计意图:引出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一者渗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故土;二者根据这则报道的信息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意图:以《课标》为依据,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学情估计: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但这里要借助函数关系建立不等式,因此“做一做”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好在一次函数的应用里学生基本掌握了根据题中的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教学时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结合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高于”、“低于”、“获利”等关键词,找到不等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到解不等式法和函数图象法,只要学生说得符合要求都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点拨:(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其中的问题并板书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