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指教:赵光妤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第66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教学目的:1、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能将不同数量的物品进行平均分。3、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实践。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能将不同数量的物品进行平均分。教学难点:能将不同数量的物品进行平均分。教具准备:18个圆片、12只铅笔、36根小棒、幻灯片。学具准备:6个圆片、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猴妈妈从森林里带回来6个桃子,它准备把6个桃子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你们愿意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愿意。师:请孩子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帮猴妈妈分一分。生打开信封看并拿出6个圆片。生开始独立将6个圆片分乘两堆。汇报展示。(学生边说边把圆片贴在黑板上。)预设:第1种分法:5和1。第2种分法:4和2。第3种分法:3和3。师:以上3中分法,你觉得哪一种是公平的?为什么?生:第3种。因为第3种猴哥哥和猴弟弟分得的个数同样多,都是3个。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平均分”。揭题并板书:平均分。二、探索新知。1、理解平均分。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生说。师:第1种分法和第2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生:因为它们两堆分得的个数不是同样多。师:也就是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边说边板书)2、及时练。师: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那你们来判断一下。课件出示:在平均分的下面打“√”,不是平均分的打"×"。3、教学例2.师:看来现在孩子完全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接下来老师也想请孩子们帮帮忙。(1)出示课件:例2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生齐读题目。师:我们要分什么?生:分12支铅笔。师:要求怎样分?生:平均分。师:孩子们会分吗?生:会。师:哇!这么有信心呀。接下来就请孩子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帮老师分一分吧。(2)学生动手操作,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师巡视指导。师:孩子们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师: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分法?(3)汇报展示。预设:生1:我是1根1根地分的,分了4次。生2:我是2根2根地分的,分了2次。生3:我是4根4根地分的,1次就分完了。边说边贴在黑板上。师:以上3种不同的分法都将12支铅笔分完了,而且每份都是4支铅笔。(4)比较、总结方法。师:这3种分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第3种。因为第3种最快,1次就分完了。师:我也觉得第3种最快。我很佩服第3种分法的孩子。你们是怎么想到一次就去分4根的呢?生:想三四十二。师:哦,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是想口诀。你们怎么会想到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呢?生:有12支铅笔,平均分成3分,我就想三()十二。师:这里的3指的是什么?生:平均分得份数。师:十二呢?生:我们要分的总数。师:看来呀,我们在想口决的时候既要看平均分的份数,又要看总数。师:以后孩子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且又快捷的方法来分。三、巩固练习。师: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1、练习十五第1题。生看题。师: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孩子们自己数一数。生:15个。师:要把15个松果平均分成几份?生:3份。师:会分吗?有困难的孩子可以用小棒代替松果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师:分完了吗?谁来回报一下。预设:生1:我是1个1个地分的,每只松鼠分得了5个。生2:我是5个5个地分的,每只松鼠也是分得了5个。师:你是怎么想到一次就分5个的?生:想口诀(三五十五)。师:分对的孩子举手示意一下。2、把12个卡通图片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是对的?3、把16个苹果,(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3)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个。4、请12个同学到前面站成1排。说要求:把12个同学平均分,可以怎样分?请孩子上前来分。预设:生1:平均分成2份,每份6人。生2:平均分成3份,每份4人。生3:平均分成4份,每份3人。生4:平均分成6份,每份2人。生5:平均分成12份,每份1人。四、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