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从理解的难度看,这首诗最适合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现在,小学、初中、高中都要以这首短诗为教学内容,该怎样定位以彰显高中和小学、初中的差别呢?比较“课程标准”对三个阶段的要求,我们会发现小学、初中都注重将诵读作为阅读理解古诗的主要途径,小学要求的“体味”和初中要求的“感悟”因学习个体“体味”“感悟”到的内容不同而较多地带有主观、感性、多元的成分。高中要求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则更多地带有客观、理性的色彩,因为“内涵”“意蕴”“艺术魅力”主要依附于文本而存在而不是阅读个体。鉴于这样的课程要求,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势必会将目光对准“诵读”“体味”“感悟”“欣赏”,以诵读为线索构建课堂,鼓励学生激活思维、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说出自己体味到、感悟到的东西。当小学和初中不以精确为目标,而是从学段特点和文本价值出发,以“体味”“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主要教学追求时,笔者认为,高中教学就应该以学生已有的、对诗歌的敏感和欣赏能力为基础,借助文本分析,精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绪,探索并形成自己独立、确定的见解。当然,培养学生精确阅读的能力主要不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形成明确见解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不仅具有广度,更具有小学生、初中生没有的深度,如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