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VIP免费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_第1页
1/4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_第2页
2/4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_第3页
3/4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文/郭学萍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了诗歌,世界会怎样?我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了诗歌,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照例阴晴圆缺;枝头的春华仍会摇曳出一片迷人的灿烂,田间的秋实还是该熟时熟,该落时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还将依照着原有的轨迹无休无止地运转,全不会因为诗歌的消失而改变了生命的规律。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很难始终保持那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和淡定。因为诗歌之于心灵,正如阳光之于生命,早已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们朗朗上口,表现出音乐之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它们高度凝练,语短情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它们从生活中来,表现出古人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呈现出一种境界之美,可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也可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忘我,也可以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宁静。诗言志、歌咏言,当你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你的朋友,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便和他们在文字中有了心灵的呼应。“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诗词言简意赅、意境旷远、意味无穷,还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总结得好:好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古诗词就如“水中花”、“镜中月”,看起来万般美好,学习起来却是不一般的困难。反思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改变:学习古诗词要从儿童出发怎样学习古诗词?我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一般模式:“解诗题”——“明诗意”——“想诗境”——“知诗人”——“悟诗情”。在这种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以成人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替代儿童的兴趣,从而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具体表现为:1、课堂语言的成人意识过多。教师的导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多采用大段大段华美抒情的语言,像舞台剧中的台词。对于听课者而言,是很受用的,因为很美;对于执教者本人而言,也是很受用的,因为这些诗意的语言一定来自执教者对文本的真诚地理解和感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语言属于书面语体,而对话则采用口语语体。口语语体的特点是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书面语体的特点是庄重、谨严,包含了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和术语,常常保留不少古汉语成分。在这样的课堂上,两种语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隔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隔阂产生?就在于教师的成人意识过多,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的课上看上去很美?”2、文本解读的成人意识过多。我们似乎总是忘记了孩子的年龄,总觉得教者对文本的越深越好,这样方能看出一个教师的古诗词底蕴以及教材解读的内在功力。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最后的价值方向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是带领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感受山居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快乐童年的浪漫无邪?真可谓“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再读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豁然开朗。教师的“深入”是为了引领“浅出”。毕竟是五年级的孩子,何须给他们太多的沉重!就让我以一颗简淡的心,上出词中的韵味、趣味和真味。古诗词教学理应如马斯洛所说的那样,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这便是古诗词教学的本义。二、“记背目标”过多,“诵读本体”不够——改变:让诵读成为最自然的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并据此提出阶段目标: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