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上学本身不感兴趣,在校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最普遍的学习心理障碍,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孩子对学习如此厌倦,甚至恐惧呢?有一点原因是父母期待过高,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科院的调查表明,中国人目前生活的最大动力就是望子成龙。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又没掌握教子成材的规律和方法。《中国教育报》曾做过调查,中国百分之七十的父母不懂家庭教育,不懂教育规律,乱管孩子,比不管孩子的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差异性,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跟朋友、同事的孩子攀比,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人家的孩子数学考了98分,自己的孩子考了95分就觉得不够好,周末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家长施加给孩子太大压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快乐感,不自觉地把痛苦与学习结合起来。家长在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较的过程中,使孩子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痛苦,一次次失败,让他觉得自己不行,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挫败感,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在幼小的心灵慢慢滋生。当然,一种问题的产生不会单单因为一点原因,是多方面共同因素的结果。找到了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你们是否遇到厌学的孩子,他们有什么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法,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小要求,大改变。我认为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长期受到学业挫折以及身边缺少恰当的支持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和全体老师的配合,给孩子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给孩子创造小的成功机会,让他先尝尝甜头,增加点信心和动力,在逐渐增加任务难度,让孩子不断提高。当然,对于一个老师面对许多学生的情况,做起来并不是太容易,所以,可以先从学生的优势学科入手,开始尝试“要求—改变”,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外部机制不可少,真正长效的还是内部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效能感,通过自我强化或替代强化让学生的积极效能感得到加强!虽然过程曲折且艰难,但是坚持还是有效果的。我在班级2名男生身上做了相关实验,通过2年努力,他们都从年级1300名左右稳定在100名之内,多数时候可以进入前50,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走上良性轨道。对厌学孩子,一定要找谈话,查找原因,多安慰和鼓舞。我做班主任时候遇到一个农村孩子,家庭条件差,和城里孩子在一起,由自卑导致厌学,我开导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政府助学金,还有本地建设银行的助学金,他很受鼓舞了。后来,我发现他厌学情绪基本不存在了,考试也还可以,比原先有较大进步。学生的厌学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认为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认可、肯定是最为重要的无论孩子成绩考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因为无论成绩如何,孩子终归是你的,不是别人的,孩子要比成绩重要。但现实是,多数的父母关注成绩比关注孩子更多,成绩好了有奖励,成绩不好了便会教导一番,这样的举动带给孩子的是伤害,在经历多次的成绩挫折之后,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教育关注的不应当仅仅是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本身,因为当你把学生的身心成长当作中心,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时候,给他们更多关心的时候,他们也是会有回应的。厌学是因为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原因可能是多面的,失去控制权也许是重要原因,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可能在其它方面如游戏、运动等激情高涨,作为家长和老师是不是该反思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给学生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机会,没有给学生自己安排时间的自由呢?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改变,但作为教师来讲,需要根据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需要教师及时去发现学生厌学的状态,比如近几天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于刚刚产生厌学的同学,询问其最近的学习生活状况,从侧面来了解学生厌学表现的原因给予相应地关注及指导;对于那些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