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VIP免费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_第1页
1/2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_第2页
2/2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俞志强《致女儿的信》一文,系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作,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在这封信中,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其主旨是:真正的爱情、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为他们心中所谓的“爱情”或多或少付出了代价。“什么是爱情?”如若再在课堂上、学校教育中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如何向初中生进行爱情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上好涉及爱情主题的课文,让学生在享受美丽的文字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是在尽职尽责做份内的事。基于此,我打算和学生坦然地面对爱情这一话题,就像面对友谊、亲情、环保那样。与众多的教参所设计的教法一样,我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童话故事,深入探讨爱情真谛”时,由上帝三次来人间所见,归结出:真正的爱情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必然伴随着忠诚;必然是心灵的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由此,自然生出了“爱情美丽说”、“爱情忠诚说”、“爱情心契说”。这三“说”是由神话内容而来的,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学生圈画要点,便得出此“说”。至此,我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由文本整体感知“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深入文本,回探“何以见得”的问题。面对一群在爱情上未曾真正启蒙的学生,不必期望他们能有什么体验来与作者、老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只能期望能从文本中找出只言片语,来充实这所谓的“三说”,由此,我设计了“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相关的语言信息补充句子”的练习。师生配合着口述,完成得较好的如:爱情很美丽,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爱情伴随着忠诚,这忠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五十年的岁月,让你们的青春和力量化为乌有,不变的是彼此透过心灵之窗的那份情意。爱情必会拥有心灵的契合,这契合最终会是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心灵的追念,即使有阴阳之隔,阻隔的是你们曾经相依相随的形影,阻隔不了的是您对她的无尽的充满忧伤的追念。接下来,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诵末尾两段:“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说,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学生的朗读整齐有力,就文本讨论“什么是爱情”的目标基本完成。然而,我的心老是不踏实,似有所失,凭着教学多年的敏感,我自觉得淡漠了“上帝三次来人间的所见”,那可是三幅凸现主题,充满生机的画面呀。对,让学生来一遍重点选读,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潜心默读,发挥想像;自己也低声揣摩,入得诗情画意,直至口角生香,方喜有所悟,立即点拨:这三个画面的描写,是在必要的重复中变化与递进着的,学生便举例,如“窝棚”变成“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果园”,“成熟的谷物”变成了“一片金黄的麦穗”,“一个婴儿”变成了“几个儿子、女儿”“孙子们”,最终变成“火红的曙光下,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这样,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得出: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而他们共同的创造与收获,便是对这种美和力量的又一项重要的诠释。于是,我们在“爱情美丽说、忠诚说、心契说”后,又补上了一个“爱情收获说”。最后,还是结合故事的首尾段,对爱情做了一个充实的总结: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它伴随着忠诚,实现着心灵的契合,拥有丰厚的收获和美好的结晶,能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以人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