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策略探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心情,用歌声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型中,唱歌教学便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能够大胆愉悦的参与表现,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呢?这是我们音乐教师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我没有深邃的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可能有所欠缺,有的只是从多年音乐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现就我在日常教学中所提炼总结出来的唱歌教学五步法,与大家分享。第一步:深入挖掘教材艺术处理作品课标在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提出:“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因为中国国情,区域之间、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学生个性等差异较大,所以结合实情,给予我们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把握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也就是说可以对内容适当修改、创作或自组教学内容。首先,讲我的唱歌教学第一步“深入挖掘教材艺术处理作品”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简化或丰富作品,对内容做加减法。课例1:六年级教材内容《老鸟小鸟》课例2:六年级自组教材《茶马古道》课例3:六年级自组教材《三月里的小雨》2.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美化作品。课例4:五年级教材内容《一根竹竿容易弯》(包括力度处理、声音处理、情感处理、音色等等)处理好作品之后,再思考教学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部分是重点,怎样解决难点,哪些详细教,哪些部分可以略化教学等等。这样搭建好一个清晰、美的、详细的教学框架,为一节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步:创设教学情境抓住音乐形象情感的诱发,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抓住音乐形象,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根据歌曲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氛围和抓住音乐形象特点,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的状态。创设情境融会贯通。这一步是把每个环节串起来,设置一条清晰的情境主线,形成隐形的内在联系,像一条丝线把一颗颗珠圆润玉的珍珠连接起来,成为一挂璀璨的项链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课例5:六年级教材内容《什么结籽高又高》这是我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看到的一篇教案,作者教唱这首歌时,课件首先展示广西风景画面,画中人物由远及近,教师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伴奏音乐声中手摇桨唱着山歌出现,这样制造了一种人从画中来的景象,老师创造的人物形象是歌仙刘三姐,后面的教学融入在与三姐对歌、和三姐即兴创编山歌的情境中,学生在愉悦感受学习歌曲。课例6:四年级教材内容《花蛤蟆》课例7:三年级教材内容《顽皮的小杜鹃》课例8:三年级教材内容《小猫钓鱼》课例1:六年级教材内容《老鸟小鸟》课例9:一年级教材内容《小雨沙沙》第三步:有效教学手段增强演唱能力课标中指出: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1.巧用手势,巧妙引导,解决难点。举例《萧》、《茶马古道》、《达古拉》、《茉莉花》2.画旋律线,画图形谱,加深理解。举例《打掌掌》、《达古拉》、3.突出节奏练习,增加音乐感受。举例《小雨沙沙》当然,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这些,还有师生合作,生生互动,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第四步:丰富表现形式提升音乐素养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说:“音乐始于人自身内。”在唱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参与聆听、演唱及表现歌曲,多听音乐多唱歌多参与,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齐唱、重唱、合唱、轮唱等等)课例4:五年级教材内容《一根竹竿容易弯》2.体验歌曲不同演唱风格,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适当参与其他歌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课例4:五年级教材内容《一根竹竿容易弯》课例10:四年级教材内容《我和你》课例11:《跨越时空的聚会》京剧学习3.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打击乐器、动作等参与)课...